ID: 24084904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105350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经》四言诗的特点和重章叠句的韵律美;准确理解“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等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诗歌慷慨雄壮的审美风格,感受其凝聚人心的力量美和团结互助的情感美,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文本细读和任务探究,分析诗歌如何运用赋的手法与重章叠句的结构,层层递进地展现秦军将士的同仇敌忾之情,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与概括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秦国尚武精神和“同袍”之情,探究其中蕴含的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并思考其当代价值。 情境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回望历史的烽烟,总会为那些金戈铁马的岁月心潮澎湃。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一首战歌在军中传唱,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动人的呼唤;它没有描绘血腥的厮杀,却充满了最坚定的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经·秦风·无衣》,聆听那穿越千年的慷慨之音,去感受什么叫“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生死与共。 【诗经简介】 《无衣》出自《诗经·秦风》,其作者不可确考。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周代各地的民歌、贵族创作及祭祀乐歌汇集而成,相传曾由孔子删订整理。 由于时代久远,多数篇章均属无名氏之作,体现了集体创作的特点。 《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收录的是春秋时期秦国地区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秦地人民的生活、情感与精神风貌。 尽管无法确定具体作者,但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标志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写作背景】 《无衣》创作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当时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秦国地处西陲,常与西戎等少数民族发生冲突,军事活动频繁。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军中战歌,表现了士兵之间同仇敌忾、团结互助、共赴战场的豪情壮志。 据《左传》记载,秦人尚武,民风剽悍,国家动员力强,百姓有“闻战则喜”的传统。此诗很可能是在国家征兵或准备出征时所唱的誓师之歌,用以鼓舞士气、增强凝聚力。 它不是个人抒情之作,而是群体意志的体现,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 【文学文化常识:】 “袍”“泽”“裳”均为古代服饰。 “袍”指长袍,多为夹层、可御寒的外衣,常为战士所穿; “泽”通“襗”,指贴身穿的内衣,也称“中衣”; “裳”是下身穿的裙装,古时男子亦着裳。 三者分别代表外衣、中衣、下衣,层层递进,象征着从外到内的全面共享。“同袍”“同泽”“同裳”不仅写物质上的共用,更深层地表达了战友间生死与共的情谊。 此外,“王于兴师”中的“王”并非特指周天子,而是泛指国家或君主发动军队,体现了一种家国一体的观念。 【文体知识:】 《无衣》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是典型的四言古诗,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是指全诗分为若干章节,各章结构相似,仅更换少数词语,通过反复咏唱强化情感表达;“叠句”则体现在每章开头“岂曰无衣?与子同×”的重复句式上,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语言质朴刚健,不事雕琢,却饱含力量,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 同时,本诗兼具民歌色彩与战争题材特征,既有民间口语的亲切自然,又有军事动员的庄严气势,是先秦时期军旅诗歌的典范之作。 (一)初读感知,把握基调 (一) 初读感知 把握基调 朗读诗歌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