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京剧走出国门:中国传统文化以开放姿态拥抱西方文明 京剧《浮士德》剧照 拿 来 主 义 鲁迅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3.解读文中重点词句,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文体特征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是散文的一种。 以短小精悍、活泼犀利为主要特点。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杂文集: 《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鲁迅的杂文 《且介亭杂文》缘起 定居上海后,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并将这阶段的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以表愤懑。 后又有《且介亭二编》、《且介亭末编》。 背景介绍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积累字词 自诩(xǔ):自己夸耀。诩,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冠冕(guān miǎn):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 吝啬(lìn sè) 脑髓(suǐ) 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蹩(bi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去。 玄(xuán)虚:空洞不可捉摸的东西,文中指用来掩盖事实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办 (为什么要拿来) (拿来主义是什么) (怎么拿来) 议论文逻辑思路 整体感知 Q1:“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论?是怎样的“拿”? (1)闭关主义 Q2:在“拿来主义”之前,我们奉行什么主义? 对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针对性),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送去主义 (3)送来主义 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出现 后 果 实 质 表 现 盲目排外 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古董展览 绘画展览 梅博士出国 媚外、卖国 枪炮打开了大门 碰了一串钉子 历史源头 表现形式 实质 后 果 举例论证 祸延子孙 (沦为乞丐) 送去主义 拿不出东西 物质匮乏 经济衰败 “磕头”和“讨” 尊严不再 主权丧失 送去主义 Q: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尼采”,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尼采 中国 自诩是太阳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是送去,不想拿来 他发了疯 亡国灭种 比较类推 类比论证: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中作者对“送去主义”进行了批判,请找出相关语句,结合语境,揣摩起其感彩。 1.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3.活人替代了古董,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