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思考:《吕氏春秋》一书中反映了什么现象 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ch n),不得休息。” (梁襄王)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孟子)对曰:定于一。 ———《孟子·梁惠王上》 一、秦的统一 (一)统一的有利条件 1.客观: 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主观: ①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③商鞅变法为统一奠定基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实行远交近攻策略 ⑤采用法家思想统一天下 “秦国地处西部,关中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且农业基础稳固,郑国渠的修建更使得秦国耕地面积扩大,成为秦国东进的后备粮仓;偏居西陲,社会环境稳定,使其本国国土免受战争摧残,同时也能集中精力迎敌,向东扩展;国内民族成分复杂,与少数民族的长期混居交流,使其人口增加,兵源充足且士兵体格强健;广阔的半湿润半干旱区域,适宜放牧,为培育优良战马提供了条件;秦国与戎狄接触较多,直面农耕与游牧两大民族间的冲突,统治者头脑更加清醒。秦国的独特地理条件加速了统一的步伐。” ———据李娟娟《秦统一六国中的地理因素再论》 秦统一的有利条件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8年灭赵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统一经过: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于221年建立统一封建王朝--秦朝 扩大疆域: 征服南方越族,设置南海、桂林、象郡。 修“五尺道”控制云贵“西南夷” 地区。 击退匈奴进攻,构筑万里长城。 (二)秦统一的过程 西到陇西 北抵长城 东达大海 南濒南海 发展历程: 萌芽 战国 确立、巩固秦汉 完善 隋唐 加强 宋元 强化(顶峰)明清 结束 辛亥革命 (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理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是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专制主义集权下巩固政权措施: 1.中央:皇帝制度 基本特征: ①皇位世袭; ②皇帝独尊; ③皇权至上。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帝 2.中央:三公九卿制(官制)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1)丞相:百官之首,掌全国政务。 (2)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太尉(虚设):管理全国军务。 宗庙礼仪, 教育事务 宫廷警卫 宫门屯卫 司法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皇室财务 国家财政 皇室财政 宫廷车马 特点: 皇权至上; 家天下 中央 郡尉(军事) 郡守(行政) 监御史(监察) 县尉(军事) 县令(行政) 县丞(刑狱) 有秩(民政) 三老(教化) 啬夫(赋税) 游徼(治安) 里正(户口,纳税);亭长(十里一亭:治安) 郡 县 乡 里亭 3.地方:实行郡县制。 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行政长管称郡守;郡下设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影响: ①,有利于中央集权。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③标志着封建社会取代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