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一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10月考 历史科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 1、考古发现,良渚古城(距今约5000年)已呈现公共权力强化的趋势。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A.大量炭化稻谷堆积 B.庞大宫殿与城墙 C.大型手工业作坊区 D.各式石器与陶器 ?商代盛行占卜,在日常生活中,商王不断地向天神卜问天命所在,看天神是否支持自己的统治。这表明商王统治的观念是 A.恪尊天命 B.以民为本 C.尊王攘夷 D.道法自然 3.有学者称“(周)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紧密的封建王国······还带领所有能结合的民族,闯进了一个意识和组织上都倾向于“天下一家'的境界”。文中“天下一家”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内外服制 D.华夏认同 4.《管子》记载:“良田不在战士(不赏给战士),三年而兵弱”“甲兵(军事)之本,必先于田宅(农业生产)”。这些主张 A.标志土地私有制确立 B.不利于小农经济成长 C.有利于缓和土地兼并 D.适应了兼并战争需要 5.西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东周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一统趋势加强 B.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6.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针对国家贫困提出“节用”;针对诸侯国相互征伐,提出“兼爱”“非攻”;针对礼崩乐坏,提出“尚贤”。该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7.里耶秦简记载:“公元前221年,洞庭郡迁陵县都乡在审核17户来自启陵乡的迁徙民众时,发现其缺少登记年龄的簿籍,故发函启陵乡协助查询。”这表明了当时 A.人口流动频繁 B.法律制度严酷 C.赋役征发严苛 D.户籍管理规范 8.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图1(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A.①一秦长城 B.②一灵渠 C. ③一郑国渠 D.④一都江堰 下表是研究秦朝灭亡原因的两则史料。其共同研究视角是 史料一 司马迁:“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史料二 贾谊:“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A.军事衰退 B.政治残暴 C.经济落后 D.文化冲突 10.汉文帝的霸陵考古发现,其陵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的器皿以陶制为主,与文帝“欲为省,毋烦民”的遗诏相吻合。这可以用来佐证汉文帝 A.强化中央集权 B.倡导勤俭治国 C.推行移风易俗 D.践行轻徭薄賦 11.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12.传统数学经典《九章算术》中将方田、粟米、均输、商功(测量体积,计算工程用工)、勾股等作了分类,并列举了246个数学问题求解。这反映出《九章算术》 A.注重运用演绎方式叙述问题 B.体现了士人阶层的价值追求 C.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形成了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 1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特别注重铺陈家族谱系,如《魏书》崔玄伯等人的传记中,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有时多达二十余人。这反映了 A.北魏人口数量激增 B.官僚政治制度瓦解 C.重视家世之风盛行 D.正史体例出现剧变 14.下表是“东汉至南朝宋末全国和江南地区县的数量”变化表。它反映出此时 县总数 江南地区县数量 东汉 1190 260 西晋 1101 403 南朝宋末 - 约599 A.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B.社会动荡与政权并立 C.魏晋时期科技的进步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15.筷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