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10月月考 高三语文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贴好条形码。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班级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照。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7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中庸》相传为孔子之孙所作,其中第二十章有关于治学方法的系统论述,首先为孙中山所发现,并于1924年亲笔题写,作为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这10个字是简化,《中庸》里的原文是“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这里勾划出了做学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从认识过程来看,研究科学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检验结果三个阶段。《中庸》中的“学”是获取信息,“问”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思”是处理信息,用各种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结论是否正确,那就要进行第四步:辨。辨明白了,如果正确,那就坚持真理,一往无前地去执行,即第五步:笃行之。 做一项研究,“学”是第一步。但是光读书不行, 更重要的是调查研究和进行实地考察。朱熹解释说:“今也须如僧家行脚,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迹,这道理方见得周遍。”他反复强调多“于见闻上做工夫”。观察是认识的基础,儒家一贯有这样的看法。《易传》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这里不但强调要对天地、生命,即整个自然界进行观察,还要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观察。明末方以智在他的《物理小识·自序》里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例如,孔子要人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方以智就说:“草木鸟兽之名最难考究,……须足迹遍天下,通晓方言,方能核之。”这就证明他是做过一些实地考察的。又如,他研究声音的共振现象,不仅重复了沈括《梦溪笔谈》中的实验,即两张琴的弦与弦相应,来证明共振,而且作了改进,改弦与弦相应为笛和琴的管与弦相应,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共振现象的普遍性。 获取信息之后,还需追问。朱熹描述人们的认识过程是:“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只有会提问题的,才会做学问。正如爱因斯坦说:“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900年,希尔伯特在巴黎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尚待解决的难题,带动了整个20世纪数学的发展,其中有些难题,至今也还没有完全解决,仍然是数学界关注的焦点。 朱熹进一步提出,仅停留在“审问”阶段是不够的:“学也,问也,得于外者也。若专恃此而不反之以心,以验其实,则察之不精,信之不笃,而守之不固矣,故必思索以精之,……知其为何事何物而已也。”可见,由感官得来的知识,必须结合大脑思索、逻辑推理,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如何思索和推理,刘徽在《九章算术注》的“序”中说:“事类相推,各有攸归,故枝条虽分而同本干者知,发其一端而已。又所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庶亦约而能周,通而不黩,览之者思过半矣。”这是孔子“举一反三”(《论语·述而》)和“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在数学领域的一次具体运用,既包含了归纳和演绎,又包含了类比和联想,是很好的思想方法。孔子的另一方法是“叩其两端而竭焉”———即利用对同一问题的各种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