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2026届高三年级十月份大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记者:长八甲①有哪些突出特点 宋征宇:长八甲是在长八②的基础上,针对未来中低轨道巨型星座组网发射需求改进研制而成,主要目标是降低单位质量入轨的综合成本,实现高频次发射。 在火箭构造中,芯一级通常是火箭的主要动力来源,提供强大的初始推力,使火箭升空;芯二级则在火箭飞行过程中继续提供动力,提升火箭飞行速度,从而将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长八甲沿用了长八的芯一级和助推器,芯二级则采用了新研制的3.35米直径通用氢氧末级,并可根据需求选配5.2米或4.2米直径整流罩。 初次发射时,长八甲采用被称为“大脑袋”的5.2米直径整流罩,芯二级为3.35米直径通用氢氧末级,而长八芯二级直径是3米。长八甲的“脖子”比长八的更粗了。“大脑袋”为卫星提供了更大的装载空间,稍微加粗的“脖子”不仅让火箭外观更加美观,还增加了液氢和液氧的装载量,进一步提升了火箭的运载能力。 记者:长八甲的“大脑袋”会不会影响飞行稳定性 您和团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宋征宇:采用5.2米直径整流罩后,火箭的“脑袋”确实较大。长八甲“脑袋”整流罩与“脖子”末级的直径比值为1.55,该比值创长征系列火箭之最。这种特殊比例打破了传统火箭的气动布局平衡。“大脑袋”在高空风作用下容易晃动,而“脖子”难以有效缓冲和分散头部晃动带来的应力,可能引发结构破损,导致飞行任务失败。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飞行稳定性问题。 起初,我们认为增强“脖子”的结构强度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不过,这会使二级结构自重增大,牺牲运载能力。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如果让火箭以迎风姿态飞行,可大幅降低气流横向剪切力。于是,我们创新提出了自主姿态调整策略:在飞行过程中,系统会主动控制火箭滚转运动,使其整体平面迎风。同时,我们利用了长八甲的面对称设计(两侧各捆绑一个助推器),通过两侧助推器的控制力来抵御风干扰。这些创新措施不仅解决了稳定性问题,还提高了火箭在恶劣天气下的发射概率。 记者:在长八甲研制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宋征宇:在研制过程中,最难解决的当属天地一致性问题。由于地面实验条件与飞行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即便系统或部件顺利通过地面实验验证,也无法保证其在真实飞行中能可靠工作。 以整流罩分离技术攻关为例。地面实验受限于地球引力,通常只能在1个重力加速度条件下开展。为提升长八甲运载能力,我们创新设计了提前抛罩的飞行剖面,要求整流罩在接近4个重力加速度的大过载工况下分离。这种极端条件在地面难以精准模拟。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团队首先通过力学分析建立整流罩分离的理论模型,精准识别影响天地差异的关键边界条件;再将有限的地面实验数据作为有效样本,反向优化理论模型中的核心参数。不过,更大的挑战在于,大过载引发的不仅是量变,还有质变:当过载从1个重力加速度升至接近4个重力加速度,整流罩及连接结构承受的载荷呈几何倍数增长,可能导致火箭结构变形超出预期,甚至威胁分离安全性。而这些非线性变形效应,难以通过地面实验完全复现。这一困境,是我们面临的众多技术挑战的缩影。在长八甲的创新技术体系中,约70%的新技术可通过地面实验充分验证,而剩余30%的新技术只能在首次飞行中验证。这对我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