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96447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滨城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含答案)

日期:2025-10-1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00次 大小:1747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南省,月月,试题,历史,信阳市,学期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9月月考》高一历史(B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B B D A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D B C A 1.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融入华夏族的现象,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并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客观上促进了人口迁徙和各族交往,同时,各国为增强实力,积极吸收周边文化,中原文化与秦、楚及戎狄蛮夷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周边族群逐渐融入华夏民族,D项正确;民族交融与儒学思想传播关系不大,且儒学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当时并没有很大范围内传播,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各国变法运动的目标是富国强兵,与戎、狄、蛮、夷融入华夏、秦楚产生华夏认同等现象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这一现象出现后产生的间接影响,而非直接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墓葬规模有大小,随葬品数量和质量悬殊,反映出当时有人拥有较多较好财物,有人则较少较差,这明显体现出贫富分化,D项正确;材料仅提及墓葬相关内容,未涉及氏族间往来交流等信息表明氏族联系紧密,排除A项;阶级矛盾激化需暴力或压迫证据,材料仅显示分化现象,未涉及冲突,柳湾遗址属原始社会,阶级对立尚未形成,排除B项;母系氏族社会特点是集体劳作平均分配等,与材料中墓葬贫富悬殊情况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材料“一种是级别最高、最为豪华的墓葬,埋设在积石冢正中,墓室宽大,随葬玉器多,其中凤鸟形器以及玉猪龙等器物绝不见于普通墓葬”“另一种墓葬规模小,随葬品也少,被安排在积石冢旁边”,这种随葬品的差异以及墓葬等级的区别,体现的是红山文化时期,社会出现贫富分化差距和不平等现象,B项正确;商周时期有完善的青铜铸造业,排除A项;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排除C项;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周太王未传位给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而是传位给三子季历;周文王舍弃嫡子伯邑考,立次子姬发为太子。这两次继承均违背了嫡长子优先的原则,说明在西周建立前,嫡长子继承制尚未完全定型,B项正确;“家天下”局面始于夏朝启继承禹的王位,排除A项;材料中的继承案例与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不相符,排除C项;周太王传季历、周文王立姬发,可能是基于对继承人能力的考量,这不属于政治伦理秩序混乱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得儒学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据材料,王莽统治时期,天下学者多携书避乱山林,这表明当时社会动荡,学术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光武帝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寻访儒者和搜集典籍,意在恢复和弘扬儒家文化,重构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B项正确;光武帝寻访儒者、搜集儒家经典,体现了政府试图影响和控制思想学术,而非发展民间私学,排除A项;材料所述措施主要是思想文化层面,不是抑制官吏腐败和限制外戚宦官势力的政治措施,排除C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