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01760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教学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2019)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943504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6张,必修,2019,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自 然 为 镜 , 安 顿 灵 魂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主题探究课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文本,用个性化的语言解读作者困境,理解不同“心灵栖息地”的情感表达。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自然空间—生命困境—安顿方式”的对应关系,归纳“心灵栖息地”安顿灵魂的多元路径。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炼文本中的审美共性,实现从文本审美到自我构建“心灵栖息地”的迁移。 文化传承与理解:将“寄情自然”传统与“心灵栖息之地”的文化内涵结合,形成“在自然中安顿灵魂”的个性化认知。 学习目标 01 任务一:评选“最佳心灵栖息地” 在前面的研学之旅中,我们欣赏了五位文人笔下的自然景观,也读懂了它们背后隐藏的情感。现在,请大家重温文章,找出五篇文章中最打动你的一段文字,并以此为依据,评选出你心目中的“最佳心灵栖息地”,说说它为何最能安顿心灵。 02 任务二:心灵栖息,文心相印 我们一起走过了这几位作者的命运长河,体味了其作品中的百转千回。字里行间流淌的悲欢,仿佛让他们鲜活的身影跃然眼前,此刻,想必大家心中都有许多话语,想对这些跨越时空的文人诉说······ 文心回响:“我想对_____说……” 1.在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苏轼、姚鼐五位作者中任选一位。 2.结合作者在其“心灵栖息地”(如地坛、荷塘、赤壁等)中安顿灵魂的经历,说说你对他内心世界的理解。 3.小组成员间分享交流。 02 任务二:心灵栖息,文心相印 郁达夫 1896年—1945年 “幸得诸位同学品悟我字里行间的秋愁,竟将这‘郁’字解得如此透彻,感谢大家这般懂我秋声里的孤怀。 ” 朱自清 1898年—1948年 “那一晚荷塘的月色本是我一人的暂避,却没想这朦胧的光,竟成了你们也能落脚的青石板 ——— 原来清净从不独享,懂的人自会拾级而上。” 史铁生 1951年—2010年 “地坛的蚂蚁还记得我,你也懂了脚印的重量 ——— 活着的意义,本就藏在这样的懂得里。” 苏轼 1037年—1011年 “江上月未改,君既悟‘变与不变’之理,便知物我虽暂,清风明月之趣恒存。” 姚鼐 1732年—1815年 “昔时风雪犹记,君既识红光中那股向上的劲,便知登山之难不在身寒,而在目无光亮———君有此光,足矣。” 03 任务三:寻找心灵栖息之地 文人 背景 代表文本 心灵栖息之地 精神内核 心灵栖所:文人的精神家园探微 “自然为镜,安顿灵魂”的真谛,在于以天地之本真为鉴,映照尘世迷惘;以草木之枯荣为镜,参悟人生起伏;以万物之包容为怀,抚慰灵魂漂泊。当我们俯仰其间,便在喧嚣中照见澄明,于无常中悟得恒定,最终在与山川共呼吸、同万物共节奏的契合中,寻回生命的宁静、归属与深远意义。 自然为镜,安顿灵魂 03 任务三:寻找心灵栖息之地 微写作:我心目中的心灵栖息之地 1.描述一处你心中的心灵栖息之地(可具体到某一自然景致或特定空间),突出其独特的景物特点(如光影、声响、气息等)。 2.结合该景致带给你的感受,体现它如何让心灵得到安顿、舒缓或启发。 3.语言简洁生动,200 字以内。 从北平的秋到清华园的荷塘、赤壁的月,从地坛的草木到泰山的风雪,我们发现:自然从不是冰冷的景观,而是能与灵魂对话的生命体。当我们学会在自然中审美 ——— 于一花一叶中读意境,于光影声色中找共鸣,便拥有了安顿灵魂的永恒力量。这场研学之旅结束了,但你们与自然的“心灵对话”,才刚刚开始。 课堂小结 04 课后作业 以 “自然与心灵的对话” 为主题,搜集 3-5 句与自然安顿灵魂相关的名言警句,分别配上简短解读(每句解读 50 字左右),说明其与本堂课所学文本中 “自然审美安顿灵魂” 理念的关联。 家 谢 大 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