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02560

第四章 第二节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 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日期:2025-10-25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47862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四章,稳态,必修,选择性,2019,科版
    第二节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 知识点一 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  ) A.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B.抗体 C.巨噬细胞 D.血清 2.胃酸能杀死病原微生物和泪液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 D.特异性免疫 3.下列不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 A.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B.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C.呼吸道黏膜对病菌的清除作用 D.皮肤的阻挡作用 知识点二 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4.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的,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能抵抗 B.炎症反应中的痛觉在下丘脑产生 C.吞噬细胞吞噬多种病原微生物时没有识别机制 D.发热对人体是有害的 5.下列关于干扰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扰素均由被病毒感染的体细胞产生 B.干扰素本质是蛋白质或多糖 C.部分干扰素可以直接杀死病毒 D.γ干扰素可对抗感染并抗击肿瘤 6.(2025·浙江期中)吞噬细胞含大量的溶酶体,能伸出伪足,具有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溶酶体与吞噬泡融合,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B.吞噬细胞能变形伸出伪足,离不开细胞骨架的支持 C.吞噬细胞进行复杂的生命活动与其生物膜系统有关 D.溶酶体的水解酶分解细菌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7.(2025·浙江七彩阳光期中)小明骑自行车不慎摔倒,划破了手臂皮肤并引发了炎症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皮肤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破损后病原微生物容易进入体内 B.在对抗感染的过程中,脓液的出现,表示身体正在克服感染 C.吞噬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存在多种受体,可特异性识别许多种病原体 D.皮肤破损引起的局部体温升高可以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2024·浙江嘉兴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完成8~9小题。   诺如病毒感染部位主要是小肠上段黏膜。病毒感染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活性改变,引起营养吸收障碍,导致肠腔内渗透压增高,从而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大多数人感染诺如病毒后病程短,症状轻,可自行康复,免疫过程以干扰素参与的非特异性免疫为主,被感染细胞产生的干扰素能诱导周围细胞产生一种抑制病毒复制的蛋白质;免疫力低的人易出现重症,需对症治疗。康复者在6~24个月内不会感染同种类型诺如病毒。 8.诺如病毒感染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稳态失调,从而加重症状。主要是因为人体(  ) A.脱水 B.缺氧 C.低血糖 D.乳酸增多 9.关于人体对抗诺如病毒的免疫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胃酸不能杀死诺如病毒,小肠黏膜是第二道防线 B.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直接杀死诺如病毒 C.干扰素合成缺陷者感染诺如病毒,其粪便含病毒量会更多 D.对抗诺如病毒过程不发生免疫应答,所以免疫记忆时间短 10.人的皮肤损伤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如图所示: (1)当皮肤破损时,作为警报信号的化学物质是由     释放的,该种化学物质不仅可以作为警报信号,引发     ,使人产生痛觉;还会使受损伤部位的    和     舒张、扩大,皮肤变红;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    和    逸出,形成局部肿胀;同时局部体温    ,进而增强    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2)吞噬细胞细胞膜表面的    可以识别并结合许多细菌表面     的组分,并通过   方式将其摄入细胞内形成      ,然后与溶酶体融合,溶酶体内的     可将吞噬的微生物消化、分解。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     ,    则被排出细胞外。 11.(2024·浙江绍兴统考)皮肤中一些腺体能分泌抑制病菌的物质,皮肤破损可能使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