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05114

山西省太原市现代双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10-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8次 大小:29189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山西省,答案,PDF,试题,语文,月月
    2025—2026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9月月考语文答案 【答案】【答案】1. C 2. B 3. A 6. D 7. C 10. CEH 11. C 12. C 15. B 18. D 22.D 23.A 4. ①设问形式,引发思考:以选择问句的形式,直接点出核心矛盾,激发阅读兴趣。 ②对比鲜明,突出主题:“吸引”与“驱使”形成对比,形象地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心理动力机制,突出了积极心理学的“主动”特质。 ③以第二人称“你”作为倾诉对象,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亲切自然。 5. ①不沉湎于无法改变的过去,将目光投向未来; ②以乐观的情绪积极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现状; ③勇敢地直面生活,从性格入手不断地改变自己; ④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提升自己总体的幸福感; ⑤客观地认识世界,建立与世界的良性关系。 8. ①出发与寻车时:对远行充满期待,对找到旅店、搭上车抱有希望,被拒后感到气愤;②与司机同行时:因能搭车而心安,对司机产生信任;③遭遇抢劫时:从愤怒反抗到无力与绝望,尤其对司机的行为感到愤怒;④最终在汽车里:从迷茫痛苦转为获得内心的温暖与安宁。 9. ①荒诞的情节:司机态度反复(从拒绝到接纳再到旁观抢劫甚至抢背包)、众人毫无顾忌哄抢苹果并拆解汽车,这些情节违背常理,充满荒诞感;②真实的意味:这些荒诞情节反映了现实中人性的复杂———司机的冷漠自私、众人的贪婪粗暴,展现了“我”初入社会遭遇的冲击与成长的阵痛,真实映射了成人世界的残酷与现实的复杂,是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揭示。 13. (1)第二年,麦子大丰收,老百姓依路的远近接受粮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万人,收募为兵的数量可以万计。 (2)按规定,遇灾年官府发放粮食救济穷人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结束。 14. 相同点:提供粮食;安葬死者。 不同点:①富弼设置居所安置流民;动员官员为百姓积极做事;鼓励民众自救。②赵抃事必躬亲,捐资助民。 16. ①一丝不苟、勇于创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说自己平生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决心一定写出惊人的句子来。 ②不刻意雕琢,追求自然天成。“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诗人说自己年事已高,写诗完全是“漫与”即随意吟咏。 ③师法古人,步武前贤。“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杜甫渴望能与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坛高手为伴,与他们交游,向他们学习。 17.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9. 即使/也 20. “题裁”改为“体裁”;“清淅”改为“清晰”;“不盛枚举”改为“不胜枚举”;“片断”改为“片段”。 21. 示例一:诗人将对塞外奇特壮丽风光的感叹与身处边塞的孤寂飘零,融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中,营造了雄浑阔大、慷慨悲壮的意境。 示例二:诗人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之悲,融入落木、长江的景象中,营造了沉郁悲凉、气势磅礴的意境。 【18题详解】根据前一句可知,“意境”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共同特点。此处是对前文的总结,因此括号内应填入与“意境”直接相关的概括性表述。 A.“主观情意的表达”,只涉及意境形成的部分要素; B.“博采众长”,偏离语境,与意境无关; C.“借客观物象抒情”,只涉及意境形成的方法; D.“注重意境的创造”最符合上下文逻辑,既承接前文对意境普遍性的说明,又引出后文对共同特点的总结。 【20题详解】“题”指题目、主题或问题;“体”指形式、体裁或结构,“体裁”,指文学作品的形式类别。“题裁”改为“体裁”。 “淅”是拟声词;“晰”才表示清楚。故“清淅”改为“清晰”。 “盛”是兴旺之意;“胜”是“尽”的意思,“不胜枚举”表示数量多无法一一列举。故“不盛枚举”改为“不胜枚举”。 “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