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试题 2025.1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已的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并在答题纸规定位置贴 条形码。 2.本试卷满分150分。共三个大题。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m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 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昆仑石刻”甫一公布,就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石刻有三个方面尚存的疑点。 首先是秦代石刻之罕见。现已知秦代石刻,主要是秦始皇巡游天下时所立,包括峄山、 泰山、琅那台、芝罘、东观、碣石、会稽等7处。秦代石刻屈指可数,先秦时期的石刻也 很罕见。根据考古资料,中国最早的古代石刻文字出现在商代,即殷墟石簋铭,但还只是 器物上的题刻。秦国较早制作文字铭刻,但也只有秦公大墓石磬铭、石鼓文、诅楚文等少 数石刻闻名于世。如果秦代有大量摩崖石刻存在,北宋时就会被金石学家收录,但事实恰 恰相反。 其次是“昆仑石刻”的缺损。“昆仑石刻”右下 角有明显缺损,且十分平整,似是同一时期脱落的。 而我们从释文来看,第一行为“皇帝”两字,第二 行为“使五”两字,“五”字可与第三行“大夫”构 成固定词组,这说明石刻雕刻之时,“五”字下方已 药X 有缺损。第三行为“大夫臣翳”,释读者之所以补“翳” 字,一是“臣”字之下,确实有残缺笔画;二是根 据后文两次出现“翳”字推断,此处当是“翳”字, 可见石刻雕刻之时,“臣”字下方是完好的。同样的 时间段、同样的疆域内,石刻的风化程度应该差不多。如果此刻为真,按正常自然风化, 不应该像现在这么平整。此可疑者二也。 最后是“昆仑石刻”的行文。“昆仑石刻”的文字,有学者提出,将“廿六”释为“卅 七”,回应了之前学者对石刻年代的质疑,但似未注意到石刻行文的问题。从称谓上看,“昆 仑石刻”短短三句话中,“翳”这个自称竞然出现了三次,与古代汉语中常省略主语的用 法大相径庭。 (摘编自李豪《“昆仑石刻”的三个疑点》)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材料二: 近日,有关部门认定刻石为秦代刻石,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文字刻凿壁面总长 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刻石全文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 “皇帝/使五/大夫臣口/将方口/采樂口/阶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 /前口可/ 百五十/里”。专家通过现场调查、科学分析,获取了刻石的科学研究数据,并调集石质 文物研究与保护、秦汉考古、古籍文献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形成者 古调查报告。 为获取刻石的详细文字信息,采用了高清度信息增强技术。该项技术能够提取出清晰 的文物本体的原始图像、纹饰以及文字信息。再追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处理、应用,可 将清晰度提高40%90%。比如,刻石中“卅七”原释为“廿六”。经分析信息漕强处理后 的笔画,可见原释读为“廿”字的中间存在一竖,应释为“册”;原释为“六”字左侧竖 向笔画应为岩体剥落边界,而非刻字笔画,应释为“七”。 通过信息采集和提取,专家们获取了尕日澹泰刻石的正射影像图、高清数字线图、高 清电子拓片和高清渲染图。在比基础上,他们逐一对刻石文字进行提取分析,并采用微距 摄影技术,对刻痕微观特征进行了数据采集。根据文字提取结果,刻石文字具有显著的“因 形布字”特点,文字风格统一,属典型秦篆。 专家们还调查了刻石所在地的地理地貌、地层岩性、气候环境等,并对刻石周边的文 物遗存进行了田野调查。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