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四大名楼 江西南昌滕王阁 湖北武汉黄鹤楼 山西运城鹳雀楼 湖南岳阳岳阳楼 杜甫 杜甫712年-公元770年,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风格 ,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子美 诗圣 李杜 诗史 “三别” “三吏” 少陵野老 知人论世 沉郁顿挫 知人论世 有《杜工部集》传世。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直到15岁时,他还是上树摸鸟、下河抓鱼。有诗为证: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二十岁以后的人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天宝四年(731—745)涉世不深 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与齐赵。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分别,再未相见。 此时期存诗20余首,多为五律和五古。《望岳》 二、天宝五年—天宝十四年(746—755)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这一时期杜甫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肃宗至德元年—乾元二年(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安史之乱最盛。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手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到凤翔行在,授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付后,任原职。758年5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年底到成都。 “三吏”“三别” 四、肃宗上元元年—代宗大历五年(760—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760年春,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他失去依靠,举家离开成都,开始“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多在船上度过。770年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享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咏怀古迹》 写作背景 本诗为诗人写于诗人逝世前两年,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5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chè tìsì 初读感知 解读诗意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作者登楼时怎样的感情?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光山色的向往; “今上”交代时间, “岳阳楼”点出地点。 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虚实结合 今昔对比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 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明 王嗣奭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