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1077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4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119973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49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究竟做了哪些事,让唐太宗发出这样的感慨? 魏征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句式,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 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解题:谏太宗十思疏 劝谏唐太宗思考十件事的奏疏。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1】有对象针对性、有目的性;【2】讲究构思,言辞恳切。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唐以前“讽”无恶意讽刺意)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 “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作者简介 魏征:字玄成,唐朝宰相。隋末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不得重用。后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jì,授太子洗xiǎn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被称为“铮臣”,所言多被太宗采纳。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谥号“文贞”。 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 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位于唐京师长安城太极宫东北隅。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的局面。 后来,太宗日渐骄奢,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在这一年的3-7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 据说太宗看了这些奏疏,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表示将从谏改过。 写作背景 求木之长 浚 殷忧 谗邪 黜恶 谬赏 垂拱 壅蔽 塞源 载舟 zhǎng yīn chán chù miù gǒng yōng sè zài jùn 读文正音 李立宏,北京人,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年度最火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1986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朗诵《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基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 要求,追求。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zhǎng):生长。 形使动,使…牢固。 古义是树根。 泉流,名词。 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 (jùn):疏通。 德行和道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明智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