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1341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0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200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教案
  • cover
第 7 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背景,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制度创新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如均田制瓦解推动租庸调制向两税法转变。 时空观念:以时间轴为线索,梳理从秦朝到隋唐重要制度的发展脉络,明确不同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把握制度发展的时空顺序。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史料,如《通典》中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记载、两税法的法令条文等,通过史料验证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影响,如三省六部制对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隋唐制度的辉煌成就及其对后世乃至世界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制度建设的关注,激发学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理解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历史制度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景化教学,以秦始皇的故事为线索,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 运用时间轴、史料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 感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运作机制及其历史影响。 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难点 理解三省六部制如何实现君权与相权的平衡,以及其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影响。 分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必然性,以及其在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方面的作用。 探讨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其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启一段特殊的历史之旅,我们的 “导游” 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又影响深远的皇帝 ——— 秦始皇。大家想象一下,假如秦始皇穿越到了隋唐时期,当他看到隋唐的政治、选官、赋税制度时,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和感慨呢?他可能会想:“我当年确立的三公九卿制,怎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选拔官员的方式怎么和我那时大不相同了?百姓交税的方法也变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带着秦始皇的这些疑问,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 7 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揭开这些制度变化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三省六部制:皇权与相权的新平衡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秦始皇最关心的政治制度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丞相拥有很大的权力,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当秦始皇穿越到唐朝,看到中央官制变成了三省六部制,他肯定会疑惑:“这个三省六部制和我的三公九卿制有什么不一样呢?丞相的权力去哪里了?” (展示三省六部制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和结构图,思考第一个问题:三省六部制中的 “三省” 分别指什么?它们各自的职能是什么?“六部” 又隶属于哪个省?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如果认为诏令不合适,可以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它们隶属于尚书省,分别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