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标要求】1.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层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子目1:太平天国运动: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阅读教材96页、97页;结合学案下图;了解运动发生的背景?(课本标注)问题2:阅读教材97页、98页;结合学案下图;理解两份纲领的内容、评价和异同?(课本标注);为什么这两份纲领都难以实施?(写在书上)问题3:阅读教材98页;结合学案【拓展1】;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自主理解)问题4:阅读教材98页;结合【拓展2】;深度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自主理解、重点知识) 【拓展1】: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的小生产者,目光短浅。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例如: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存在致命的缺陷。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例如:太平天国运动的拜上帝教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例如: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义和团的分散斗争。 【拓展2】引起中央权力下移为例进行讲解一、太平天国前的清朝权力结构1. 中央:清朝前期高度中央集权,地方官员(如总督、巡抚)由皇帝直接任命,权力集中于中央。2. 地方:财政需上缴中央,军事依靠八旗、绿营,中央对地方有绝对控制。二、太平天国运动如何打破原有结构1. 清廷困境 :八旗、绿营腐败无能,无力镇压太平天国(如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中央军队失效,清廷只能依赖地方力量。2. 地方势力崛起:湘军与曾国藩 :曾国藩以湖南团练为基础组建湘军,自筹军饷(如厘金税)、自选将领,形成独立于中央的军事集团。淮军与李鸿章:李鸿章在安徽组建淮军,同样脱离中央直接控制,成为地方武装代表。三、权力下移的表现①. 军事权下放:湘军、淮军成为实际国防主力,将领(如左宗棠、李鸿章)兼任总督、巡抚,掌握地方兵权。②. 财政权分散:例如厘金制度,地方自设关卡征税,截留财政收入(如曾国藩在长江流域征收厘金),中央失去对地方财政的控制。③. 人事权弱化:地方督抚推荐下属官员(如“保举制”),中央被迫承认,形成地方派系网络。④. 外交权旁落:李鸿章等地方大员主导洋务运动和对外交涉(如《马关条约》谈判,《辛丑条约》签订),中央权威进一步削弱。总结:地方掌握了“兵、钱、人、事”四大权力,形成“内轻外重”局面。四、权力下移的后果①. 短期影响:清廷暂时度过统治危机,但丧失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②. 长期影响:清末形成“督抚专政”(如张之洞在湖广、袁世凯在直隶),中央政令难以推行,如(东南互保)。为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埋下伏笔(如北洋军阀源自淮军系统)。 子目2:洋务运动: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阅读教材98页;结合学案下图;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企业的分布与性质、内容。(课本标注)问题2:结合学案下图和概念2,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何不同?(自主理解)问题3:结合学案概念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如何客观评价这一思想?(自主理解)问题4:阅读教材99页;结合学案【拓展3】;深度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的表现(多角度)?与及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课本标注和课本补充) 概念1、中体西用:“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体”即治国之“本”;“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用”即治国的手段。影响:冲击了华夷之辩的正统意识形态和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未消除“中学”与“西用”的矛盾,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维新运动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