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5723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0-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5次 大小:1350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第一次,试题,语文,考试,诊断
  • cover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6届高三10月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2025.10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昆仑石刻”甫一公布,就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石刻有三个方面尚存的疑点。 首先是秦代石刻之罕见。现已知秦代石刻,主要是秦始皇巡游天下时所立,包括峄山、泰山、琅琊台、芝罘、东观、碣石、会稽等7处。秦代石刻屈指可数,先秦时期的石刻也很罕见。根据考古资料,中国最早的古代石刻文字出现在商代,即殷墟石簋铭,但还只是器物上的题刻。秦国较早制作文字铭刻,但也只有秦公大墓石磬铭、石鼓文、诅楚文等少数石刻闻名于世。如果秦代有大量摩崖石刻存在,北宋时就会被金石学家收录,但事实恰恰相反。 其次是“昆仑石刻”的缺损。“昆仑石刻”右下角有明显缺损,且十分平整,似是同一时期脱落的。而我们从释文来看,第一行为“皇帝”两字,第二行为“使五”两字,“五”字可与第三行“大夫”构成固定词组,这说明石刻雕刻之时,“五”字下方已有缺损。第三行为“大夫臣翳”,释读者之所以补“翳”字,一是“臣”字之下,确实有残缺笔画;二是根据后文两次出现“翳”字推断,此处当是“翳”字,可见石刻雕刻之时,“臣”字下方是完好的。同样的时间段、同样的疆域内,石刻的风化程度应该差不多。如果此刻为真,按正常自然风化,不应该像现在这么平整。此可疑者二也。 最后是“昆仑石刻”的行文。“昆仑石刻”的文字,有学者提出,将“廿六”释为“卅七”,回应了之前学者对石刻年代的质疑,但似未注意到石刻行文的问题。从称谓上看,“昆仑石刻”短短三句话中,“翳”这个自称竟然出现了三次,与古代汉语中常省略主语的用法大相径庭。 (摘编自李豪《“昆仑石刻”的三个疑点》) 材料二: 近日,有关部门认定刻石为秦代刻石,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刻石全文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陰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专家通过现场调查、科学分析,获取了刻石的科学研究数据,并调集石质文物研究与保护、秦汉考古、古籍文献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形成考古调查报告。 为获取刻石的详细文字信息,采用了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该项技术能够提取出清晰的文物本体的原始图像、纹饰以及文字信息。再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处理、应用,可将清晰度提高40%~90%。比如,刻石中“卅七”原释为“廿六”。经分析信息增强处理后的笔画,可见原释读为“廿”字的中间存在一竖,应释为“卅”;原释为“六”字左侧竖向笔画应为岩体剥落边界,而非刻字笔画,应释为“七”。 通过信息采集和提取,专家们获取了尕日塘秦刻石的正射影像图、高清数字线图、高清电子拓片和高清渲染图。在此基础上,他们逐一对刻石文字进行提取分析,并采用微距摄影技术,对刻痕微观特征进行了数据采集。根据文字提取结果,刻石文字具有显著的“因形布字”特点,文字风格统一,属典型秦篆。 专家们还调查了刻石所在地的地理地貌、地层岩性、气候环境等,并对刻石周边的文物遗存进行了田野调查。从尕日塘刻石的岩体结构、岩面平整程度,以及岩体附近地面与微气候环境等因素看,在该区域内,只有刻石所处的2号岩体具备人类避风停留进行刻凿,且有利于刻石长期留存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这点体现出古人在刻石选址方面的智慧。 刻石本体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属高磨蚀性岩石,有自然风化痕迹。刻石未检出钨、钴等金属元素,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检测结果表明,刻字表面和刻石表面非刻字区均含有绿泥石、伊利石等风化次生矿物,证明刻字区域和非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