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5791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0-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0次 大小:825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广东省,质量,答案,试卷,语文,监测
  • cover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高三语文试卷 一、阅读 (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新质迭出,气象万千,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新大众文艺的涌现。 新大众文艺的根本之“新”就是人民大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进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作者与读者的传统区隔正在被打破,文艺的接受者同时成为充满活力、充满热情的文艺创造的参与者。文艺溢出传统的场景、媒介,水银泻地,八面来风,正深刻嵌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认识新大众文艺,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生活形态的显著变化。随着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 2.5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超大规模人口文化素质普遍提升,不仅为新大众文艺创作奠定人才基础,还带来数量巨大、标准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实现全体人民在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迎来光明的前景。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和信息化浪潮,为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提供了强大动力,不仅重塑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观看习惯,而且内在地改变着文艺创作的主体形态。参与、交互,接受同时输出,模仿进而创造,这种新的主体形态正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习以为常。当人工智能使一个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创作自己的绘画、音乐和视频时,一些坚固的观念正在受到冲击,文艺乃至社会文化的更多重大变革正在前方浮现。 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一直是我们党矢志追求的文化理想。推动和引领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必须深刻认识新大众文艺的形态、特点和规律。在泥沙俱下、变动不居的各种大众文艺现象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警惕和防止商业操弄,充分发挥新大众文艺动员和凝聚全体人民精神认同的重要作用。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新生活的实践正在转化为文艺创新创造的澎湃活力。在中华文明史上,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连绵的高峰都是巍然崛起于大众文艺的辽阔原野之上。现在我们满怀信心地展望,活力奔涌的新大众文艺必将支撑起新的高峰、砥砺出新的经典。 (摘编自李敬泽《新大众文艺———支撑新高峰,砥砺新经典》) 材料二: 以往,科技与文化被人为割裂为“两种文化”,甚至有不少人文学者指责科技为侵蚀人类审美的异化力量。今天,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 “科文融合”掀起的巨浪势不可当,新大众文艺已展示出诸多新的可能性,创作主体、作品形态、传播方式等正在被改写。但是,也有一些新的短板亟待去解决。 AI 之于新大众文艺的影响,首先是降低了创作门槛。创作者可以借助 AI 工具迅速生成文章、图片、视频、音乐等。因此 AI 被视为“拉平”文化阶层的利器。借助AI技术,大众也可与精英一样,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自身主体性与观点,进而引发叙事与审美范式的变革。“拉平”同样有助于提升非母语者、少数民族等群体的自我表达能力。在面对不得其门而入的异质文化时,AI能够给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大大降低沟通交流的成本。 但“人人可创”远不等于“人人受益”。付费模型、高质量提示词等资源主要集中在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用户手中。有些人则被时代甩下,甚至沦为“数字时代新文盲”。另外,当自下而上、自发主动创作的作品进入各大平台之后,很有可能立即进入算法中,享有多数可见特权的仍是“头部”创作者。而更多的创作者受制于算法黑箱,为追求点击量等,不得不努力猜测,或是过度迎合成功模板,导致个性化特征被压抑。 平台依靠深度学习模型对用户画像的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