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三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古丝绸之路绵(1)亘万里,延续千年,积(2)diàn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互学互鉴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共建“一带一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甲】(A.发扬 B.承载)丝路精神,虽然唤起人们对过往时代的美好记忆,但是激发出各国实现互联互通的极大热情。实践充分证明,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习近平主席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乙】(A.执行 B.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面向未来,从古丝绸之路和丝路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沿着历史的方向继续前进,更好地融通中国梦和世界梦,共建“一带一路”必将更好实现各国人民对文明交流的渴望、【丙】。 1.给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 (2)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两处。(只填序号) 【甲】 【乙】 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4.文中【丙】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和平安宁的期盼、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平安宁的期盼。 C.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平安宁的期盼、对共同发展的追求。 二、名句名篇默写 5.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名句。 自古以来,诗情常常由景触发。王绩在《野望》中一句“树树皆秋色,① ”的萧瑟秋景流露出了郁闷孤单之情;崔颢在《黄鹤楼》中则因“② ? ③”的凄清之景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情;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偶遇了“④,⑤的月下绮丽之景而透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白居易更在《钱塘湖春行》中用“⑥ ,⑦两句诗表达了陶醉西湖春色时喜悦轻松的情绪。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材料二: 壬寅岁①,余游天台石梁,四面翠者崔嵬,重者凝立,皆环梁遮囿。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②,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③所挡秘④,自然拗怒⑤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节选自袁枚《浙西三瀑布记》) 【注释】①壬寅岁:即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②华顶:天台山峰名。③磥砢(kē luǒ):石众多而乱。④挡秘:阻挡撞击。⑤拗怒:抑制愤怒。 6.材料一作者是 (人名), (朝代)地理学家。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 ) (2)属引凄异( ) (3)清荣峻茂( ) (4)遂两宿焉( ) 8.请用“/”给材料二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 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 10.说说材料一、材料二所写到的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11.材料一、材料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