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6653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0-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4次 大小:596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湖南省,月月,答案,试题,语文,名校
    名校联考联合体2025年秋季高一第一次联考 语 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春伊始,上海芭蕾舞团特邀茹志鹃的女儿、著名作家王安忆执笔,为芭蕾舞剧《百合花》担任编剧,母女两代作家隔空“牵手”,成就一段令人心动的文坛佳话。元宵佳节当天,穿行过夹杂着冰粒的冻雨,王安忆来到上海芭蕾舞团的练功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茹志鹃老师的创作谈里写到过,她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接到的第一个工作,也正是去借被子。无数以“新媳妇”为代表的当地百姓,将自己所能提供的一切物资都奉献了出来。这段经历让她在多年后的上海,写下了小说《百合花》。半个多世纪之后,您又将小说改为舞蹈剧本,对您个人而言有什么样的意义 小说变芭蕾,您形容“这是个奇迹”,其间有哪些艺术处理特别值得说说 王安忆:在1998年母亲去世,到今天已经让很多人记忆模糊。我很感动上海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还想到母亲和她的作品。其实,在《延河》发表之前,母亲也曾经经历反复退稿,小说动笔之初母亲应该还不到三十岁,还非常年轻,这是一部青春写作。 小说变芭蕾,这是个奇迹,真的是很难得,是靠大家一起努力。因为核心情节“借被子”的故事和动作都是非常简单朴实的,舞蹈编导要非常有招儿,才能把这些处理得非常生动。我很喜欢导演的一个处理:由一位年长的女同志时隔多年再回看这段战火中的小故事。 记者:这部小说是写于半个多世纪前的文学作品,今天看依然有能打动我们的地方。这是为什么 王安忆:那时候大多作品只写大历史,但《百合花》是写了几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母亲写这部作品的那个时期,突出个体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太难得了———与如今思想解放、个体性表达是主流的时代不一样,那时,个人性在集体性面前是被遮蔽的,很难被看见、被表达。如今在舞台上看,个体性反而是最容易被理解的,与当代艺术观是相符合的。所以,这个故事在今天的观众、今天的年轻人眼里,应该是很容易接近的。 还有一点,上芭这次创作的定位很好,它是红色题材,也是一个青春剧,这一点特别好。青春总是最动人的。 记者: 王安忆:有困难的。《百合花》的故事要搬上舞台,它必须要加东西,不加东西是不行的,原来的本子那么短,太简单了。之前北影的学生曾经拍过《百合花》电影短片。应该是学生的毕业作品,很短,所以故事的内容(较少)始终是个问题。 我也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工作。我没有写过舞剧的脚本,只能把它大致地分个场次。其实我觉得脚本,在整个舞台的编舞里面,它的作用不是很大的。但编剧不是一个人写作那么寂寞,在集体中(创作)很开心。舞蹈表演是个直观的艺术,它很依赖于生动性,这一点跟小说的传导是不一样的,小说是靠文字,自由度大一点,局限性也大一点,因为你不能直接看到它;而在舞蹈表演中,使用人体表现,就变得非常的感性,大家坐下来看舞蹈的时候,看的就是舞台上的表现。 上芭选择了这个小说作为创作题材,他们面临的困难更大。因为我们的民族、民间舞有很强的戏剧性,然后又有丰富的地方色彩;而芭蕾相对来说是抽象一点的。但我觉得,他们对这次挑战是有信心的。 记者:您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想到这是一次和母亲之间在文艺创作上的回应或延续 这个故事里的女卫生员,有没有,哪怕一刹那,仿佛在舞台上看到妈妈年轻时候的样子 王安忆:女儿想象中的母亲,总是成年的样子。母亲写的是小说,我写的是舞蹈台本,这里是有隔阂的。但是我在想,这也是一种仪式。从我母亲留下的一些东西能看出来,当年陈白尘先生是想让她改成电影剧本的;而当我写这个台本的时候,找到了一些电影剧本的草稿本———可见曾经是想过要把它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