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6892

2.3《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5-10-27 科目:语文 类型:学案 查看:62次 大小:197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学案,答案
  • cover
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地位、纪传体通史特点,掌握战国后期秦赵对峙的历史背景,积累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重点语句。 2、梳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核心故事,理清文章以时间为线索的叙事脉络,明确事件间的因果关联。 3、赏析文中刻画人物的手法(如矛盾冲突、细节描写、反衬),分析廉颇“勇猛率直、知错能改”与蔺相如“智勇双全、顾全大局”的形象特点。 4、体会“廉蔺和好”背后的爱国精神,理解个人恩怨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培养以大局为重的价值观念。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积累: 司马迁是西汉(朝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代表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评价其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列传”是《史记》的体例之一,主要记载历代诸侯、勋贵及特殊人物的事迹,与“本纪”“世家”“表”“书”共同构成《史记》的完整体系。 2、历史背景与核心概念: 战国后期,七雄中秦国实力最强,采取 “远交近攻” 政策企图吞并六国;赵国因有廉颇、蔺相如两位重臣,在军事与外交上有效抵御秦国,维护了国家尊严。 “完璧归赵”中“璧”指和氏璧,是赵国的国宝;“负荆请罪”中“荆”指荆条(/带刺的灌木枝条),是古代的刑具,体现廉颇认错的诚意。 3、文言基础预习: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通过,经由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度:推测,估计;特:只,不过 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查看 设九宾于廷 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这里指外交礼仪中负责接待的官员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叙事脉络 1、阅读全文,按“故事名称—核心事件—人物表现—事件作用”梳理文章结构,完成表格。 故事名称 核心事件 蔺相如表现 廉颇表现 事件作用 完璧归赵 秦国索要和氏璧,蔺相如出使秦国,智斗秦王,最终完璧归赵 识破秦王诈谋,设计智取璧,义责秦王,冒险归璧 未直接参与,为后续军事支撑铺垫 展现蔺相如智勇,初步确立其外交地位 渑池之会 秦王邀赵王渑池相会,借机羞辱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捍卫赵国尊严 要求秦王击缶,以命相胁维护赵国体面 陈兵边境作后盾,预设“立太子为王”应对不测 巩固蔺相如地位,凸显廉蔺军事+外交的配合 负荆请罪 廉颇不满蔺相如位高于己,扬言羞辱,蔺相如避让;廉颇醒悟后负荆请罪 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退让,不与廉颇争列 知错能改,肉袒负荆登门谢罪 体现二人爱国情怀,达成“刎颈之交” 2、文章开篇介绍廉蔺二人“一贵一贱”的身份(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蔺相如“为宦者令缪贤舍人”),有何作用? 通过身份地位的鲜明对比,既交代了二人的初始背景,又为下文“廉颇耻居相如之下”、扬言羞辱蔺相如埋下伏笔,推动后续“负荆请罪”情节的发生,使矛盾冲突更具合理性。 (二)文本研读:分析人物形象与手法 1、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分析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具体体现。 品质 故事场景 具体表现 智慧 完璧归赵:识破秦王诈谋 见秦王“无意偿赵城”,以“璧有瑕”为由取回璧;要求秦王斋戒、行九宾礼,为归璧争取时间;归璧后义责秦王“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既明辨是非又留有余地 勇敢 完璧归赵:与秦王对峙 “怒发上冲冠”,扬言“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以死捍卫和氏璧;面对“就汤镬”的威胁,毫无惧色,从容说理 智慧 渑池之会:应对秦王羞辱 秦王令赵王鼓瑟并记史,蔺相如以“颈血溅大王”相逼,要求秦王击缶,对等维护赵国尊严 勇敢 渑池之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