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8735

第13课《与朱元思书》课件

日期:2025-10-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1074412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3课,与朱元思书,课件
    (课件网) 这就是浙江中部的富春江,自古以山水清幽闻名。在南北朝时期,一位名叫吴均的文学家乘船游览于此,被眼前美景深深震撼,写下了一封流传千古的信件。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这封《与朱元思书》,一起畅游富春江,看看它究竟有何魅力,能让作者发出“天下独绝”的赞叹。 看视频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与 朱元思 书 信 解题 给 “小三峡” 本文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劝勉书信的节选,描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注:书信原文已经丢失,唐代欧阳询等主编的《艺文类聚》中保存了书信的一部分。 学习目标 壹 根据阅读提示和注释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贰 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 叁 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肆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 作家作品 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诗亦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为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代表作品有“吴均三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出作者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 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壹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泠/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初读正音,感知节奏。 2.了解骈文语言上的特点,自由朗读,体会骈文的音韵之美。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骈文滥觞于东汉班固、蔡邕等人,到魏晋时正式形成,于南北朝达到全盛。中唐以后,由于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骈体文在“文”中的主宰地位才逐渐被古文所替代。骈体文在语言上有三个特点: 第一,在语句上讲究骈偶和“四六”; 第二,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第三,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被称为南北朝的骈文双璧。 3.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脉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里(的水路上),山奇水异,天下独一无二。 消散 同样的颜色 跟、随 任凭 向东或向西(漂流) 到 表示约数 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总写特征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江水都是浅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像奔腾的骏马。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浓密的树木,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笔直地指向云天,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浅青色 即“甚于箭”,意思是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 飞奔的马 分写“异水” 浓密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 凭借 争着向上 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笔直地指向云天 形成千百座山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