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素养练习 九年级语文科 试卷说明: 1.全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 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新的答案;不准使 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 积累运用(24分) 请你参与班级开展的“诗文传薪火,知行砺青春”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1-7 题。 【活动一:品诗情悟人生路】 组别 内容 第一组:羁 远行的游子,心中总有一份牵挂。这份牵挂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 旅之思 (1)6 ,人迹板桥霜”的清冷孤寂:是杜甫《月夜忆舍 弟》中(2)“露从今夜白, 的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二组:贬 宦海浮沉,忠而被贬,诗人的胸膛中激荡着不平之气。韩愈《左迁至 谪之愤 蓝关示侄孙湘》中(3)“ ·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悲壮苍 凉;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中(4)“ 湘水无情吊岂 知”的知音难觅之叹,都感人至深。 第三组:豁达 面对困境,真正的强者总能超然物外,笑对人生。李白《行路难》中 之怀 (5)“ 的坚定信念;刘禹锡《酬乐天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6)“ 的乐观 进取;《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学习古仁人之心(7)“ <”的旷达胸襟,这些都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小结】诗人们将万般情怀寄托于物。读以上寺篇,我们看到:杜甫望月思亲,韩 愈路阻蓝关,刘禹锡乐观新生…他们的情怀,犹如( ),既有冲破阻隔的 力量,又有承载舟帆的胸怀。 1.将表格中的三组诗文补充完整。(10分) 2.下列词语适合填在【小结】括号内的一项是(2分) A.明月 B.青山 C.长风 D.落花 【活动二: 班级举办了“文人风骨”主题论坛,同学们探讨了如何从古典诗文中汲取精神 力量。以下是讨论摘要。 论坛摘要 真正的精神力量,往往诞生于苦难的磨砺。它绝不是(1)jiá0ruza0zu0 的表演,而是像杜甫在破败茅屋中发出的“大庇天下”的宏愿,像韩愈在贬谪路上 “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执着。这种力量,足以让一切自私与怯橘荡然无存。它如一 泓清泉,长久地(2)r心yǎg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能拥有乐观 与从容。 3.请根据“论坛摘要”的两处拼音写出相应词语。(2分) (1)jiǎ0ruzàozuò (2)riyǎng 4.本次论坛的核心是探讨“文人风骨”与“精神力量”。请仿照活动一“品诗精 悟人生路”的句式,为活动二拟写一个名称。(2分) 【活动三:诵名篇砺青春行】 班级举办了“诗文与成长”诵读会,同学们探讨如何将古典诗文中蕴含的精神 力量转化为当代青年的实际行动。以下是某同学的诵读稿选段。 诗文是精神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更能指 导我们的行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当学业遇到难题时,我们应当实践郑燮”千 磨万击还坚劲"的坚初精神,付诸行动,刻苦钻研;在追求人生理想的道路上,我 们要践行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态度,用实际努力去探索真理;在集体生活 中,我们应落实《诗经》"兄弟阅于墙,外御其侮"的团结意识,用具体行动维护集 体荣誉。 然而,如何将这种精神传承落到实处,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据最新调查 显示,不仅约5%的中学生表示虽然认同传统文化价值,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实践 途径,导致知行难以合一。这种现象说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止步于口头,更需 要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5.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存在一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2分) 6.选段提出诗文能帮助我们做到“知行合一”,并给出了三个例子。你认为这三个 例子能否证明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7。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作品中的精神对当代 青年实现“知行合一”的启示。(3分) 题目A:阅读下面诗节,回答问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