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岩》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学习共产党人“在烈火中永生”的光辉事迹,感受先烈们的红岩精神。 语言运用:学习红色经典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培养对红色作品的阅读热情。 思维能力:梳理作品内容,分析、整理人物形象及相关故事情节。(重点) 审美创造:把握作品宏伟而严谨的结构,分析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 播放歌曲:红梅赞 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 ———2019年4月17日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的讲话 【作者简介】 罗广斌: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学时即参加革命活动。1948年被捕,先后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解放后任职于共青团重庆市委。曾编辑重庆集中营死难者诗集《囚歌》,与杨益言、刘德彬合著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 杨益言:生于重庆。1944年入同济大学。早年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8月在重庆被捕,囚禁于重庆渣滓洞集中营。解放后在共青团重庆市委工作。2017年逝世,享年92岁。 罗广斌、杨益言的双重身份———幸存者”与“记录者” 罗广斌、杨益言是集中营里的幸存者,“他们在狱中亲眼目睹了战友们如何用指甲抠墙缝传递消息,如何在刑讯室里咬着牙不吐露一个字。1957 年,他们用10年时间将这些记忆写成《红岩》,不是为了讲述苦难,而是为了让我们记得:新中国的国旗上,有他们的鲜血。”这些亲身经历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直接的素材和深刻的感受。 他们也是记录者———以重庆集中营事件为内容,结合亲身经历、见闻、历史材料等创作了这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 【创作背景】 《红岩》的两位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被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在渣滓洞,白公馆中,亲身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狱中斗争生活。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们将狱中斗争经历以报告文学、革命回忆录的形式写出;在此基础上,又进行加工、提炼和艺术概括,创作出长篇小说《红岩》。 罗广斌指出:《红岩》的真正作者其实是牺牲在渣滓洞、白公馆的江竹筠、许晓轩、陈然、刘国鋕……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写成了这本书。 秘密监狱 渣滓洞:位于歌乐山山麓。原本是一个小煤窑,因废渣很多,故称渣滓洞。 《红岩》中,被关押在此的有江姐、许云峰(后到白公馆)、刘思扬(后到白公馆)、孙明霞、余新江、丁长发、龙光华、“监狱之花”等人。 白公馆:位于歌乐山山腰,距渣滓洞不远。这里地形隐蔽,原是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后被改为军统本部的看守所。 《红岩》中,被关押在此的有成岗、刘思扬、许云峰、华子良、齐晓轩、黄以声、小萝卜头等人。 【解题】 畅聊书名,感知红岩精神 一本书的名字与其内容是息息相关的,有时它是本书内容的浓缩,有时是思想内涵的体现。请说说你对书名“红岩”的理解。 ①指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机关所在地及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驻地———红岩村,它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地标; ②具体的红色岩石,如书中多次提到的江边红岩、结尾部分染遍革命者鲜血的红岩等; ③象征革命者坚守真理、笃定信仰、不怕牺牲、为革命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书中的革命者们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红岩精神。请同学们仿照例句,结合作品内容补写句子。 示例:红岩精神是成岗保护战友、狱中办报的不屈。 红岩精神是_____的_____。 预设: 红岩精神是江姐顾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