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2900

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0-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18179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历史,第二,纲要,中外,必修,编版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 程 目 标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 魏晋      制 隋唐科举制 开创 曹魏创立 隋炀帝建进士科 选官 标准 先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后主要看重家世 考试成绩(才能) 本质 影响 前期加强中央集权→后期成为维护   特权的工具 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    【总结】 从秦汉到隋唐,中国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 变化: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趋势: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 渊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 确立 隋文帝时中央确立 职责       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     (下设六部) 特点 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发展 ①扩大宰相范围。②设立      ,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总结】 从秦汉到隋唐,中国中枢机构制度发生了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 变化: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武帝时: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 趋势: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逐步加强和相权逐步削弱。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制 两税法 背景 渊源 北魏,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 唐中期,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失效 发展 唐初,除租、调外,     ①按    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②夏秋两次纳税 作用 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保障政府的赋税收入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②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      【总结】 北魏至唐先后推行的赋税制度的变化,征税的不同依据,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说明的问题。 变化:北魏:租调制。唐前期: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 依据:租调制和租庸调制主要按人丁征税;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征税。 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轻。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一 选官之变 1. 【探究】 评价九品中正制 刘毅论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时人段灼指出:“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品第评定,重家世、轻德才,使得在官员选拔方面,国家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损伤。(据《晋书·刘毅传》等) 根据史料,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2. 【学思之窗】 评价隋唐科举制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 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2025惠州期末)中唐诗人姚合曾在诗中写道:“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韩愈也自称:“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 A. 提高了官员执政能力 B.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 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主题二 中枢之变 3. 【教材图示】 唐朝三省位置图 依据图片中三省的分布,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并做简单解读。 4. 【图示】 唐朝三省六部工作流程图 根据图示,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项大型工程,该事项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程序如何 (2025厦门期末)唐初太宗对中书、门下“顺旨而行”的做法表示不满,要求诏敕“有不便者”,需充分讨论方可实行。这一要求 (  ) A.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 削弱了三省职能 C.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 激化了君相矛盾 主题三 赋税之变 5. 【教材图示】 唐朝怀集庸调银饼  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