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单元 先秦至隋唐阶段检测 用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 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中已发现蚕纹牙雕,红山文化中亦有玉蚕的发现。商周时期玉蚕在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甲骨文中也有关于“蚕”“丝”“桑”“帛”的记载。这反映出我国 ( ) A. 玉器制作传承有序 B. 民众生活丰富多彩 C. 农耕文明历史悠久 D. 中原文明水平领先 2. 陶寺遗址早期城址总面积为56万平方米。考古发现,遗址内有宫城、外城、平民居住区和仓储区,有礼制建筑,其中还有6柄象征王权和军权的玉石列钺。这反映出陶寺遗址 ( ) A. 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B. 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 开始进入农耕文明 D. 已经出现了青铜文明 3. 西周早期的“王臣”与商代的“王臣”相似,即都在王室左右活动。到了西周晚期,整个天下的人都属于“王臣”。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 A. 宗法制的贯彻执行 B. 社会矛盾的缓和 C. 分封制的推行实施 D. 礼乐制度的影响 4. 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是表示路口或行动的符号,右边是一只眼睛。西周铭文的“德”字多了一个心字底,如下图。“德”字的发展历程反映了 ( ) A. 汉字由简至繁的演变趋势 B. 商周崇德重道的治国理念 C. 古代汉字在西周臻于成熟 D. 主流思想影响了书法艺术 5.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可见,当时 ( ) A. 礼乐制度彻底消亡 B.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 C. 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 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 6. 春秋郯国国君郯子出身东夷,而他在追述东夷部族历史时涉及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颛顼等6位古帝王,多为传说中的华夏先祖。其意在强调 ( ) A. 华夷同源共祖 B. 区域交往密切 C. 国家实现统一 D. 贵族矛盾缓和 7.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商鞅此举有助于 ( ) A. 促进庄园经济发展 B.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 减轻民众徭役负担 D. 强化皇权专制独裁 8. 商代尊河神(即黄河之神)为祖神,周代将它比做诸侯,但其形象并不明朗。战国时期,河神改称河伯,《庄子》则将它描绘成行动敏捷、感情丰富、声音洪亮、善于自省的长者。这一演变反映了,先秦时期 ( ) A. 迷信色彩逐渐淡化 B. 宗法制度已经崩溃 C. 鬼神观念趋于瓦解 D. 人文意识日益增强 9. 据史书记载,秦朝大约有2000万人,政府征发了40万人修建长城、50万人修建岭南驰道、30万人修建阿房宫、30万人修建骊山墓。秦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 ( )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 驰道交通的发达 C. 思想专制政策的实行 D. 法律制度的完备 10.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灭六国后,以原来秦国通行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以小篆为规范化字体,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变化 ( ) A. 表明中国古代文字走向成熟 B. 消除了各地商品流通语言障碍 C. 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D. 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11. 汉初孝惠帝、孝文帝开创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模式;汉武帝时又把“孝”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还强调“先尊后亲;尊尊亲亲”。这些政策的推行 ( ) A. 标志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B. 导致了法家思想走向消亡 C. 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2.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桑弘羊奏请实施“酒榷法”,经汉武帝批准推行。此法规定由官府向私营酿酒作坊提供原料和酒曲,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专设榷酒官进行管理。这一政策 ( ) A. 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B. 提高了商人政治地位 C. 创新了商业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