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4108

4.2《怜悯是人的天性》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10-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84846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怜悯是人的天性》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体会严谨准确、简易朴实的语言特色。 深入理解文章观点的社会现实意义,从中得出启示启发。 教学目标 鉴赏文章的论证美和逻辑美。 东方有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西方有卢梭说“怜悯是人的天性”。之前我们学过了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天我们来学习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 激情导入 我记得,第戎科学院公布了一则以“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为题的征文启事。这个大题目使我深感震惊。我没有料到这个科学院竟敢提出这么一个题目。好嘛,它既然有胆量提,我就有胆量写;于是我就着手写了。为了能静下心来从容思考这个重大的题目,我到圣热尔曼去小住了七八天……我每天走进树林深处;我在林中寻找,而且终于找到了远古时候的情景。我奋笔疾书,描述当初真正的史实。我要驳斥人们胡言乱语的谎言;我要如实展现人原本的天性,充分揭露使人的天性大变其样的时代和事物演变的过程以便使人们看到在所谓人的完善化的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的真正原因。我的灵魂被这种高洁的沉思振奋,竟至上升到了神明的境界。……这样沉思的结果,遂产生了《论不平等》这篇论文。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主要著作有: 卢梭(1712———1778) 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归纳全文的结构层次。 引论 提出问题,阐述自然状态中人的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第一部分(第1段) 本论 分析问题,从批驳错误观点和展开正面论证这两个层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 (第2—4段) 结论 解决问题,总结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第二部分 (第2—4段) 小 结 典型的“三段论”式的结构。 本文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主旨归纳 第二段后半部分提出中心论点: “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怜悯是人的天性。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在哪里提出的? 厘清结构。 (第2段) 先 批驳霍布斯的 错误观点 (第3段) 再 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 (2)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特点? 一段阐述自然状态中人的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开头: 总结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结尾: (3)文章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文本研读,把握特色 1.本文在提出论述的问题上有什么特色?与《修辞立其诚》相比,两篇文章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修辞立其诚》 属于立论文,开篇引用《易传》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加以阐释,然后又引用《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怜悯是人的天性》 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2.阅读结尾部分,概括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总体 作用: 具体 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