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章节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课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第三单元开篇课,上承秦汉统一,下启隋唐盛世,核心展现“分裂中孕育统一”的历史逻辑。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理解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编者意图是通过此时期历史,让学生把握“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发展规律。 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已掌握秦汉历史基础,对三国故事有一定兴趣,但对魏晋南北朝整体脉络、民族交融的深层逻辑认知模糊。学习困难在于复杂的政权更迭易混淆,对“民族交融”的抽象概念理解不足。学生具备初步史料分析能力,渴望通过生动案例(如文物、故事)深入学习。 教学目标 核心价值 通过了解各民族在动荡中交流融合,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家国情怀,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内涵。 学科素养 时空观念:运用时间轴、地图梳理三国至南北朝的政权演变与民族迁徙时空脉络;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文献、图像史料,实证政权更迭原因与民族交融表现; 历史解释:从政治、经济、民族等角度,解释分裂时期孕育统一的历史现象; 唯物史观:认识经济发展(江南开发)、民族矛盾运动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家国情怀:通过认识各民族在动荡中共同开发中华文明的历程,理解“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关键能力 能提取史料关键信息,对比分析不同政权的政策差异;具备逻辑清晰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阐述民族交融的影响。 必备知识 三国鼎立的形成与瓦解、西晋统一与崩溃、东晋南朝政权更迭、十六国与北朝演变;江南开发的原因与表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教学重点 1.三国至南北朝的政权更迭脉络;2.江南地区的开发进程;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与意义。 教学难点 1.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统一的深层原因;2.辩证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含政权演变时间轴、江南开发示意图、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文物图)、史料卡片;学案:提前发放,含预习任务与课堂思考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启发诱导、案例分析 一、教学过程(40分钟) (一)导入:思维碰撞激发兴趣(1分钟) 教师活动:同步展示则材料———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黄仁宇《中国大历史》②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 ———钱穆《国史大纲》 提问: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快速聚焦“分裂与统一”的核心问题,进入课堂状态。 设计意图:以不同看法的材料对比制造认知冲突,同时渗透史料实证素养。 (二)新课讲授:三维探究破重难点(34分钟) 探究一:政权更迭———从“三足鼎立”到“南北对峙”(8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8-29第一段、P30第一段、P31第一段和第三段。自主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安排两位同学上黑板展示。 2.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演变动态时间轴”,标注关键节点(220年魏建立、280年西晋统一、317年东晋建立、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 1.结合教材,小组合作快速梳理政权更迭顺序,1名学生代表板演“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的简化脉络。 2.结合史料与地图,熟悉并归纳重要史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民族矛盾、淝水之战等等)。 1.动态时间轴强化时空观念,板演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展示学生参与度。 2.分层设问,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分析,突破“政权更迭复杂”的认知难点。 探究二:民族交融———孝文帝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