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专题06 写作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复习 考点大串讲 统编版 目录 01 考情透视 02 知识梳理 03 典例引领 04 考场练兵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第一部分 考点解读 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阅读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报告、演讲、访谈、述评等实用性文体的优秀作品,联系思想实际和亲身见闻,以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理解其内容,学习其写作手法。 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尝试多种文本的写作,相互交流。 课标要求 考查题型 内容要点 命题趋势 材料类 审题立意(提炼材料核心观点);结构布局(引论、本论、结论的逻辑关系);素材运用(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的典型性与新颖性)。 1. 思辨能力:强调观点的辩证性与论证的严密性,考查对复杂问题的理性分析能力。 2. 时代性:聚焦社会热点(如科技伦理、文化传承)、时代精神(如青年担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3. 个性化表达:鼓励独特的写作视角、新颖的语言风格与创造性的素材运用。 驱动类 明确写作任务(如书信、演讲稿、评论);符合文体特征(格式、语言、情感基调)。 命题类 紧扣题目关键词,确立明确立意;结合个人体验与社会现象展开论述。 知识梳理·方法技巧 第二部分 知识梳理 考点01 文学短评 (一)理解概念 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评论,文体属议论文。 【注意】文学短评重在“评”而不在“感”。尽管文学短评和读后感都属于议论文,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文学短评重“评”,属于评论体,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读后感重“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 知识梳理 考点01 文学短评 (二)表达方式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叙”指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议”包括分析和评价;“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 “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如:《琵琶行》在塑造琵琶女出场时,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议)诗人没有上来就介绍琵琶女的情况,而是“忽闻水上琵琶声”,先从琵琶声写起。而“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为人物出场做了浓厚的渲染。(叙)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议) 知识梳理 考点01 文学短评 (三)结构模式 文学短评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评的结构要小巧而完整。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 (1)“总”,就是开头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这篇文学短评总的内容概述出来。 (2)“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对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 (3)“总”就是结尾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如:《琵琶行》中大量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音乐。(总)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及后面的三句,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这样的喻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