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39375

【高效课堂】第四单元 15《故乡》 课件+教学设计 -统编版九上

日期:2025-10-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1226441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统编,教学设计,高效,故乡,单元
    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 主备教师 课 时 3课时 教材分析 《故乡》是鲁迅的一篇小说,,节选自《呐喊》。本单元的主题是“少年生活”,这篇文章以鲁迅 1919 年 12 月从北京回乡搬家的现实经历为素材,描写了一个还乡故事,是一篇经典的小说。小说在“我”的叙述中,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通过写“我”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 2.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把握小说情节;结合小说的写作背景,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3.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写清楚故乡面貌的今昔对比,抓住小说以“现实”“回忆”相交叉的特点。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当代台湾诗人与散文家余光中的《乡愁》情景视频。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寄寓了诗人绵长的思乡之情,那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与家乡唯一的连接的脐带,浓浓的乡愁牵扯着多少游子回家的脚步,那一般人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活动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鲁迅的作品,可以说他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鲁迅呢?可以从身份、生平、代表作等方面来介绍。 提示:学生可以根据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回忆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藤野先生》所学文常回忆鲁迅相关情况,也可以结合自己课下的积累,回答问题。 明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幼时就读三味书屋,后到江南水师学堂求学。后来留学日本,本是学习医科,但发现医学无法救中国,弃医从文。1909年8月归国任教,后到中华民国教育部任职。1930年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鲁迅一生笔耕不辍,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等。 2.知识链接:鲁迅———《呐喊》 《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呐喊》这部小说集里的作品,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是“听将令”的作品,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整体基调相一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呐喊》揭露了当时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当时生灵涂炭,鲁迅为中华民族而呐喊,痛斥黑暗势力,试图叫醒麻木的众人。这样的“呐喊”便成为鲁迅从深寂孤苦中所喷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愤。 3.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情节一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