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爱这土地》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我爱这土地》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诗写于1938年,此时的祖国正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作为诗人的艾青,歌唱祖国,歌唱土地,发出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通过对美好故土的眷恋以及借用象征手法来抒发自已内心最真挚的爱国情感,以及深深的眷恋之情。表达了作者至死不渝的,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学习通过解读意象分析诗人情感的基本方法。(重点) 3.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难点) 情境任务 邀请函 初三XX班全体同学: 学校将定于2024年9月XX日上午8点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举行“喜迎国庆节,诗歌献中华”的诗歌朗诵比赛,特邀请贵班参加。 XXX中学德育处 2024年9月XX日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邀请函 初三XX班全体同学: 学校将定于2024年9月XX日上午8点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举行“喜迎国庆节,诗歌献中华”的诗歌朗诵比赛,特邀请贵班参加。 XXX中学德育处 2024年9月XX日 接到学校的邀请后,班级决定选用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参加比赛。 活动一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2)背景链接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2.生难字词 (1)字音 嘶哑(sī yǎ) 温柔(róu) 喉咙(hóu lónɡ) 汹涌(xiōnɡ yǒnɡ) 吹刮(ɡuā) 腐烂(fǔ) (2)词义 【嘶哑】声音沙哑。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激怒】停止、停息。 3.朗读指导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明确: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全诗共分两节。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5.诗歌结尾处的时间———1938年11月17日,交代了什么? 明确:1937年卢沟桥事变,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作用:交代时间,利于读者了解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把握诗歌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 活动二 合作探究 诗歌鉴赏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歌第二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理由: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