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性知识作业: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原始社会 (1)多元: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一体(核心):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2.发展———西商西周至五四运动后 历史时期 代表文化现象(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各个阶段不同境遇的原因 夏商西周 夏朝进入青铜时代。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古代社会礼制发展与完善 ﹨ 春秋战国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但是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 (3)战国时期, 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的原因:孔子所处是奴隶制瓦解、封建制日益形成的时代。当时的要求是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其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社会要求,所以不被重视 秦至西汉 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观点适用了汉武帝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的需要 魏晋至隋唐 (1)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2)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纲要上P42) 宋元 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的原因: (1)理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要求 明清之际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 近代前期(1840年至五四运动前)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儒家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新文化运动否定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时代的礼仪制度,其与封建专制分不开。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深入思想领域。因此,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彻底推翻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五四运动后 ﹨ ▲儒家文化发展示意图 3.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消极影响: (1)现代价值: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有教无类”“因材拖教”等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非常突出;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该摒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学习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 文化内涵 (思想理念) 代表言论 影响 以人为本 社会关系:以人为本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