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果子熟了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指导,立足沪教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 2 单元《秋天来了》的单元主题,围绕 “果子熟了” 这一生活场景,构建 “‘生活观察 — 美术感知 — 创意表现 — 文化浸润’四维联动” 的教学逻辑,突出三大核心特色: 1.生活导向,激活美术感知:紧扣二年级学生 “从生活中获取认知” 的特点,以秋天常见的果子(苹果、梨、橘子、柿子等)为载体,将教材中的图像资源(果子实物图、学生作品范例)与真实实物结合,让学生通过 “看、摸、闻” 直观感知果子的形状、颜色、纹理,避免 “脱离生活的抽象教学”,让美术学习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2.童趣化表达,落实美术表现:尊重二年级学生 “具象思维为主、喜欢夸张与想象” 的认知特点,不追求 “写实复刻”,而是鼓励 “童趣化创作”——— 如将果子画成卡通笑脸、用黏土捏出 “带小叶子的果子家族”,结合教材中 “创意果子” 的示例,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技法(涂色、塑形)的同时,释放想象力,体会美术创作的快乐。 3.素养融合,兼顾多维发展:将美术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融入教学全程 ——— 通过 “识读教材中的果子图像” 培养图像识读能力,通过 “绘画 / 手工表现果子” 提升美术表现能力,通过 “评价同学作品” 发展审美判断能力,通过 “设计创意果子场景” 强化创意实践能力,通过 “了解秋天果子的文化寓意” 渗透文化理解,实现 “知识、能力、情感” 的统一。 4.互动驱动,构建自然课堂:设计 “实物观察、小组讨论、师生示范、作品分享” 等多形式互动环节,利用教材中的 “思考与练习”(如 “给果子添上好看的颜色”“用黏土做一个你喜欢的果子”)搭建师生对话支架,让课堂在 “师问生答、生生互助” 中自然推进,避免单向灌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一)图像识读 能观察并说出秋天常见果子(苹果、梨、橘子、柿子)的基本特征:形状(圆形、椭圆形、扁圆形)、颜色(红色、黄色、橙色、橘红色)、细节(果柄、叶子、斑点、纹理); 能识读教材第 28-29 页的图像资源(果子实物图、学生绘画作品、黏土果子范例),找出 “不同作品表现果子的方法差异”(如绘画用线条涂色、黏土用塑形表现立体感)。 (二)美术表现 能运用水彩笔或油画棒,选择 2-3 种颜色表现果子的颜色渐变(如苹果的 “浅红→深红”、橘子的 “浅黄→橙黄”),尝试用短线或点线表现果子的纹理(如苹果表面的斑点、梨的果皮纹理); 能运用超轻黏土,通过 “揉、捏、压、粘” 的技法制作 1-2 个立体果子,添加果柄、叶子等细节(参考教材第 29 页 “黏土果子制作步骤图”); 能将绘制或制作的果子,简单组合成 “果子篮子”“果树” 等场景(如在画纸上画篮子,将果子贴在里面,或用黏土果子摆放在纸板树上)。 (三)审美判断 1.能说出自己喜欢的果子作品(同学的或教材中的),并说明理由(如 “我喜欢这个苹果,因为颜色涂得很均匀”“我喜欢这个黏土橘子,因为有小叶子很可爱”); 2.能初步判断作品中 “颜色搭配”“细节表现” 的合理性,如 “这个果子的颜色太暗了,秋天的果子应该更鲜艳”“如果给果子加上果柄,会更像真的”。 (四)创意实践 能尝试 “童趣化改造” 果子形象,如给果子画上天蓝、腮红、手脚,或用黏土捏出 “果子一家人”(大果子当爸爸、小果子当宝宝); 能结合生活经验,为果子添加创意场景,如 “果子躺在树叶上”“果子在盘子里开会”(参考教材第 29 页 “创意场景示例”),避免单一表现果子。 (五)文化理解 能了解秋天常见果子的简单文化寓意(如苹果象征 “平安”、柿子象征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