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63962

【新教材】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摇篮曲》(聆听)表格式教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234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单元,格式,聆听,摇篮曲,上册,第五
  • cover
《摇篮曲(莫扎特曲)》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课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习任务2:聆听音乐a.聆听音乐过程中,能根据音乐的情绪自然流露出相应的表情,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和不同。b.能对乐曲拍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c.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保持安静,注意力集中,参与音乐活动时能专注于音乐,不打扰他人。 学习任务3:情景表演a.能根据音乐特点进行动作创编或即兴表演,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2.教材分析 莫扎特的《摇篮曲》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首用音乐描绘宁静、温馨夜晚的典范之作。歌曲采用6/8拍,其韵律不同于之前学习的二拍子和三拍子,呈现出一种更为细腻、摇曳的“强弱弱·次强弱弱”的特点,极好地模仿了摇篮轻轻晃动的动态。旋律优美平稳,节奏舒缓,营造出一种安宁、祥和的氛围。本课作为一首经典的摇篮曲体裁欣赏作品,旨在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音乐如何运用节奏、旋律、力度等要素来塑造形象、传递情感,从而深化对“美好的夜”这一主题的多元体验,并初步建立对特定音乐体裁的认知。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音乐聆听习惯,能感知音乐的基本情绪(如欢快、优美)。他们刚刚在本单元接触了2/4拍和3/4拍,对6/8拍的复合感是全新的、也是抽象的挑战。学生想象力丰富,能够将音乐与生活场景(如妈妈哄睡)联系起来。教学的关键在于将抽象的6/8拍韵律转化为学生可理解、可体验的身体律动,并通过层层递进的聆听任务,引导他们从“好听”的浅层感知,走向“为什么好听”及“表现了什么”的深度体验。 二、学习目标 1.能感受《摇篮曲》宁静、温馨、安详的音乐情绪,能初步辨识其6/8拍的节拍特点,并体验其带来的摇曳感。 2.能通过轻柔的身体律动(如模仿摇篮晃动)来表现对音乐韵律的理解;能尝试用哼鸣或简单的声势动作(如轻拍腿)参与音乐表现。 3.能根据音乐情绪展开联想与想象,为音乐选择或创编符合意境的画面,并尝试用线条表现对旋律走向的感受。 4.知道《摇篮曲》是一种母亲哄孩子入睡的音乐体裁,了解这首作品的作曲家是莫扎特,初步感受音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中蕴含的母爱主题。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感受《摇篮曲》宁静、安详的情绪,体验6/8拍独特的摇曳韵律。 学习难点: 能用身体律动稳定地表现6/8拍的韵律;能将音乐听觉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感和线条感。 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部分 1.联系生活经验,分享被哄睡的经历,进入温馨、宁静的情绪氛围。 2.明确本节课的欣赏内容,并对“莫扎特”和“摇篮曲”产生好奇。 1.谈话导入:“同学们,每当夜深人静,你们小时候是怎样进入梦乡的呢?有没有妈妈为你唱过歌、讲过故事?”(学生自由分享)。 2.揭示主题:“妈妈那温柔的声音和轻轻的摇晃,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由音乐大师莫扎特创作的《摇篮曲》,听听音乐家是如何用音符来表现这份母爱的。” 能主动联系生活,并对接下来的聆听产生期待。 目标1 新知新学 活动一:初听感受 “音乐的情绪与韵律” 1.安静、专注地聆听全曲,并用词语(如:安静、想睡觉、温暖)描述初听感受。 2.模仿教师,用整个身体做摇篮式律动,初步体验6/8拍绵长、摇曳的韵律感。 活动二:细听品味 “音乐的图画与线条” 1.再次聆听音乐片段,观察旋律线选项,通过听觉判断并选择最符合音乐进行方向的线条。 2.根据音乐情绪,从给定的场景中选择最契合的意境,并尝试简单说明理由。 活动三:律动参与 “我是小小摇篮” 1.能控制力度,用轻柔的拍腿动作稳定地伴随音乐,进一步内化节拍感。 2.能用轻柔、连贯的哼鸣声,模仿并参与表现音乐的主题片段。 活动一:初听感受 “音乐的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