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综述】 一、教学内容 《小拜年》:以湖南花鼓调为基础,由木水作词编曲,采用2/4拍欢快的节奏。作品通过活泼的旋律和贴近生活的歌词,生动展现了春节拜年的热闹场景。教学中可通过律动感受节拍特点,引导学生模仿锣鼓节奏,体验湖南民间音乐的风格,同时传递春节文化中团聚、祝福的情感内涵。 《过新年》:由文武词、凡兰曲,同为2/4拍欢快风格。歌曲以简练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旋律描绘了贴春联、放鞭炮等新年习俗。其节奏鲜明、结构短小,适合低年级学生学唱。教学中可结合动作创编(如模拟贴窗花、舞灯笼),增强学生对节日氛围的感知,培养节奏感与表现力。 《晚会》:贺绿汀创作的管弦乐曲《晚会》采用4/4拍,以恢弘热烈的旋律展现节日集会的欢腾场面。音乐通过丰富的乐器层次与力度变化,营造出由静谧至高潮的情绪起伏。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辨乐器音色(如铜管、弦乐),感知音乐描绘的画面,初步了解管弦乐的表现力,提升审美体验。 《窗花舞》:片段由严金萱等作曲,以快速欢快的管弦乐描绘了剪窗花、贴窗花的灵动场景。音乐节奏紧凑、旋律跳跃,呼应窗花工艺的精巧与喜庆。通过聆听,学生可感受音乐速度与情绪的关系,联想民间劳动场景,进一步理解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打击乐交响》:本活动以打击乐合奏为核心,引导学生探索不同打击乐器的音色与节奏组合。通过合作演奏,学生能实践节奏模仿、声部交替等基础音乐协作形式,巩固对2/4拍节奏的掌握,同时在游戏中培养倾听能力与团队配合意识。 演奏《狮子舞》与情景表演《狮子戏球闹新春》:这一环节将演奏与表演相结合,模拟舞狮迎春的传统民俗。学生需运用打击乐器模仿锣鼓点,配合“狮子戏球”的肢体动作,综合锻炼节奏控制、情景想象与舞台表现能力。活动强调音乐与民俗文化的融合,深化对新春符号(如舞狮)的理解。 能力进阶:打击乐分类。本部分通过分类学习(如皮质乐器、金属乐器),帮助学生建立对乐器音色、材质及演奏方式的系统认知。结合实践聆听与触摸,学生能够区分不同打击乐器的特点,为后续合奏活动奠定理论基础,提升音乐素养的综合性。 二、内容联系 《新春乐》这一单元是一个极为经典和优秀的教学设计范例。它绝非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而是一个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美育为核心、将音乐知识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有机整体。其教材设计体现了鲜明的结构性、层次性和整合性。单元的设计遵循了一个清晰的螺旋式上升逻辑,可以概括为 “情感体验 → 技能建构 → 综合创造” 三个递进阶段。 1.情感体验阶段(奠基与浸润): 以演唱《小拜年》《过新年》 和聆听《晚会》《窗花舞》 为核心。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让学生全方位地“浸泡”在新春的音乐氛围中。演唱活动是直接的、参与式的体验,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喜悦;而聆听活动则是间接的、启发式的体验,通过管弦乐丰富的表现力,拓宽学生对“新春欢愉”的听觉认知———从民歌小调的质朴欢快,到管弦交响的磅礴热烈与灵动精巧。这一阶段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和审美储备。 2.技能建构阶段(转化与探究): 以音乐游戏《打击乐交响》 和能力进阶:打击乐分类为核心。这是将抽象情感和音乐感受转化为具体音乐能力的关键一环。当学生心中充满了新春的节奏律动后,教材适时地引导他们去探究这种律动的来源———打击乐器。“分类学习”是从理论认知上梳理工具,而“打击乐交响”游戏则是在实践中运用工具。学生通过亲手演奏、合作配合,将之前感受到的2/4拍“欢快”节奏,内化为可操控的节奏技能。这是从“感受美”到“理解美”再到“表现美”的能力跨越。 3.综合创造阶段(应用与升华): 以演奏《狮子舞》 和情景表演《狮子戏球闹新春》 为终极呈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