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拜年》教学设计 课型:唱歌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习任务1:趣味唱游 a能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独唱或齐唱,能在演唱中加入适当的动作进行表演。 b能按要求随音乐进行动作模仿、音乐游戏、角色扮演和舞蹈表演等,用身体律动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 学习任务2:聆听音乐 a聆听或表现音乐的过程中,能根据音乐的情绪自然流露出相应的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简要描述音乐表现的形象与内容。 b在聆听音乐时能保持安静,注意力集中,参与音乐活动时能专注于音乐,不干扰他人。 学习任务3:情景表演 能根据音乐特点进行创编或即兴表演,与同伴一起体验表现造型、扮演角色的乐趣,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2.教材分析 本课《小拜年》是一首根据湖南花鼓调改编的儿童歌曲,2/4拍,徵调式。歌曲结构短小,由两个基本重复的乐段构成,旋律活泼欢快,大量使用了“咚咚锵”等模仿锣鼓的衬词,生动地描绘了正月里要狮子灯、锣鼓喧天、全家老少齐上阵拜新年的热烈场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节日气息。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春节等传统节日有浓厚的兴趣和直接的生活经验(如收红包、吃饺子),这为理解歌曲内容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具备初步的节奏感和模唱能力,乐于参与歌唱、律动和游戏。然而,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对附点节奏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衬词(如“得儿哟”) 的掌握是学习的难点,需要通过多样化的、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突破难点,保持学习热情。 二、学习目标 1.能感受并辨别歌曲《小拜年》作为湖南花鼓调所特有的欢快、锣鼓喧天的风格,感知旋律的起伏与歌词描绘的热闹场景。 2.能用明亮、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基本准确地演唱由八分音符、附点节奏等典型节奏型构成的旋律,并生动表现“咚咚锵”等衬词。 3.能根据歌词内容创编“耍狮子灯”、“打鼓敲锣”等律动表演;能小组合作,运用打击乐器或声势为歌曲的“锣鼓段”(咚咚锵部分)创编伴奏。 4.通过学唱和表演,理解歌曲所表现的“耍狮子灯”、“拜年”等湖南地区新春习俗,体会歌中一家老少其乐融融的亲情与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感受和表现春节耍灯、拜年的喜庆气氛。 学习难点:附点节奏的准确演唱。 四、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导入部分 1. 聆听并模仿教师拍击的节奏。 2. 带着好奇与期待进入新课学习。 1. 声势模仿: “同学们,过年时最热闹的声音是什么?(停顿)对,是锣鼓声!听老师拍一段节奏:XX XX I X. X X IX. X X X I X- II你能模仿吗?” 2. 揭示课题: “你们的锣鼓声真热闹!有一首湖南的拜年歌,就把这热闹的锣鼓声唱进了歌里,我们一起来听———《小拜年》。” 能基本准确地模仿教师拍击的节奏,情绪投入,兴趣被激发。 1.能感受并辨别歌曲《小拜年》作为湖南花鼓调所特有的欢快、锣鼓喧天的风格,感知旋律的起伏与歌词描绘的热闹场景。 2.能用明亮、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基本准确地演唱由八分音符、附点节奏等典型节奏型构成的旋律,并生动表现“咚咚锵”等衬词。 4.通过学唱和表演,理解歌曲所表现的“耍狮子灯”、“拜年”等湖南地区新春习俗,体会歌中一家老少其乐融融的亲情与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新知新学 活动一:体聆听,初识场景 1. 安静聆听范唱,捕捉歌词信息。 2. 回答问题:“要狮子灯、敲锣打鼓……哥哥打鼓,弟弟敲锣,爸爸戴花,妈妈笑。” 活动二:融合节奏问答 学唱第一段 1. 集体拍击并念读问句节奏。 2. 参与节奏问答游戏,在互动中感知节奏的快乐。 3. 模唱旋律,重点关注附点节奏和音准,逐步做到字正腔圆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