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我 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现代诗歌的生命力和创新力,激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语言运用: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思维能力: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美; 审美创造:能够结合旁批,自主鉴赏诗歌的内容,体会主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咏春”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春天一来,诗人就容易触景生情,有伤春者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崔护;有乐春者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苏轼,“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白居易。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看春天的诗作,看看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 二、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诗人。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第一人”。主要作品有《智慧之歌》《诗八首》。 2.文学知识 九叶诗派:这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共有九位代表诗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3.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含着希望与新生。 4.字词梳理 见ppt。 三、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诗歌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 2.划分节奏。 我看 穆旦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3.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 (第1、2节):描绘“我”看到的大自然的景色。 第二层(第3—5节):直接抒情,表达“我”对大自然的喜爱及融入大自然的情感。 目标导学二:品析诗歌,理解内容 1.阅读前两节,说说“我”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景物:春风、青草;飞鸟、晴空、流云、大地。 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富有生机。 画面:春日夕阳图(春风吹拂着青草荡起绿潮,鸟儿展翅飞入晴空,夕阳染红的流云映照着红色的大地。) 2.阅读后面三节诗歌,想一想“你”指什么,对“你”,“我”有哪些情感? 明确:“你”是大自然,是生命。 “我”赞美、敬畏自然和生命,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欣然接受生命赋予的一切。 3.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明确:“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表达了要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小结:在作者看来,由“我”看自然之景,自然转入到与自然的交流,自然及万物的容纳之广,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