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1569

第14课 回忆我的母亲 训练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9次 大小:1052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4课,回忆,我的母亲,训练,答案
  • cover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宽hòu(  )  仁cí(  ) 周济(  ) 不辍(  ) 2、用成语_____可以代替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再补写一位优秀的女性代表的示例 4.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小文:作为一个会意字,“妇”的甲骨文字体是一个跪坐在地上的女人手持扫帚,据此可以推测“妇”的本义是(1)_____, 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承担家务劳动、主持家庭内务的心理期待。 小语:我发现,“女”字旁的汉字有些与其生理职能有关,如“娩”“娠”;有些与其容貌品性有关,如“娴”“(2)_____”; 还有一些与负面评价有关, 如“奸”“(3)_____”。 小文:语言是文化的反映,这些字的形成和使用背景与古代社会的性别观念有关。随着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和解读汉字。比如,我们可以把“妇”字看作是(4)_____。 七年级(1)班以“看见‘她力量’”为主题开展专题学习活动。班级召开模拟辩论会,班委会准备邀请语文老师王铮担任评委。班长拟写了一份邀请函,里面存在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他解决。 5.邀请函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6.邀请函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_____”,应改为“_____”。 7.邀请函有一处格式不规范,请修改。 8.“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1)文中将“常”字删去怎么样? (2)把“悄悄”换成“默默”行不行?为什么? 将“或”换成“并”行不行?为什么?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回忆我的母亲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