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 法 治 基 础 夯 实 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感受法治中国取得的进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法治观念:理解法治的本质和特征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 责任意识:增强法治意识,认识到建设法治中国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教学重点:我们应该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教学难点:建设法治中国的措施 导入新课 2025 年 6 月 27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为什么要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修订?这部法律的修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选择法治道路 第 一 部 分 交警指挥交通 政府便民服务 法庭审理现场 思考:在这些公职人员的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法治 法制 法律、制度的总称,侧重于立法层面 法律制度 法治 依法治理 什么法? 良法 如何治? 善治 国家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侧重于执法、司法层面 区分:法制≠法治 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的内涵 法制 法治 vs 法律、制度的总称 国家依法治理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令,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选择法治道路 2.法治的意义 正义的伸张 有序的交通 稳定的秩序 便捷的服务 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②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对个人 对国家 选择法治道路 2.法治的意义 《美国宪法》 《法国民法典》 《中国宪法》 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英国宪法》 选择法治道路 2.法治的意义 (1)个人角度: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世界角度: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3)社会角度: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选择法治道路 3.法治的要求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出自《商君书·定分》。命:生命。这句话的意思是:法令,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实行法治的前提:要有法 (1)法治要求之一:实行良法之治 什么是良法 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 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我国十分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制定并颁布了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 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义务教育法 反家庭暴力法 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不公开审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 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院应当受理。 思考:有了法律制度是否就意味着就有了法治呢? (2)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选择法治道路 3.法治的要求 良法 善治 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法 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