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6课 探路之艰: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程标准】认识边疆危机和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太平天国等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一、太平天国 【学习聚焦】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政治主张。由于领导集团内讧,不能突破封建秩序,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1.发展历程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团结穷苦农民)→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 →北伐、西征(1856年军事鼎盛) →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 材料一 “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太平天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中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材料二 学者张海鹏提出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三点原则:第一,不能将其看作传统的农民起义,要关注其鲜明的近代风格;第二,不能全盘否定;第三,注重其推动历史的作用。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两位学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加以说明。 君权神授的政权、基督教的影响、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 反抗外来侵略、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 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内容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 评价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出路 以平均主义为尺度的小农天国 承认贫富差距的资本主义天国 结果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2.革命纲领 【学习聚焦】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政治主张。由于领导集团内讧,不能突破封建秩序,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革命性:满足公平、平等的愿望,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进步性: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空想性: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绝对平均主义脱离实际。 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土地愿望和要求,在战争时代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3.失败原因 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自私、狭隘和目光短浅等),领导集团内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②客观原因:中外势力联合镇压。 4.影响 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引起政府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使中央权力下移。 【学习聚焦】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政治主张。由于领导集团内讧,不能突破封建秩序,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材料1: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洪仁玕自述》 材料2: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孙中山 回顾中国历史上“内轻外重”的时期: (1)东汉晚期: (2)唐中期以后: (3)太平天国运动后: (4)八国联军侵华: 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选1P6) 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使中央权力下移。 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选1P6);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纲要上P35) 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纲要上P104) 二、洋务运动 【学习聚焦】致力于“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未能达到目的。 1.背景: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