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4881

1.3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统编版

日期:2025-11-1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71023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1),高中,学年,-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堂导入 “共和”一词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历史之中,但现代意义上的“共和”则是源于拉丁文“res publica” ,意思是“人民的公共事务”。 相对于君主制,共和制的特色是国家元首并非世袭的皇帝或国王,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但共和制在中国的真正确立却历尽艰难挫折。 资料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初建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全体职员合影 孙中山就职 临时大总统誓词 (备注:孙中山就职誓词,表达了孙中山不贪恋权位,志在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国的崇高愿望。)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初建 大清帝国 农历 帝王年号纪年 1912———宣统三年 中华民国 阳历(公历) 中华民国纪年 1912———民国元年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不久,通过南北议和,袁世凯赞同共和,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宣告终结。共和取代帝制,中国的国号、国旗、历法和纪年都随之焕然一新,无一不表明新的共和时代的到来。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初建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结合辛亥革命的史实,概括《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和颁布的目的。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限制袁世凯独裁, 维护共和政体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初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临时约法》在制度设计上思虑长远,意图通过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等原则来限制袁世凯,但任何制度都需要人才能付诸实践,受制于民国初年各方政治势力的错综复杂,关于民主共和的美好蓝图未能实现。 一、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 2.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袁世凯当政之始,……此时革命的余波仍在各地荡漾,革命党人在中央和地方仍掌有一定的权力,责任内阁制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刚刚实行,在清廷过往严厉的控制骤然崩解之后,舆论开放,思想活跃,革命、共和、民主、自由的思潮四处激荡。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 民国初年处于从专制帝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期,各种政治力量活跃,对袁世凯起到牵制的作用。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宋教仁)他主张中国应如西方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国家,组成“强大真正之政党”,以两大党轮流角逐内阁首领而使政治进入良性竞争。 …… 宋教仁以极大的精力和极高的热情投入国民党的党务活动,尤其是以即将开始的国会选举为目标,奔波于各地,推动地方党务的进行,一时间使得国民党在社会上的声势日隆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 2.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 以宋教仁为代表的部分革命党人对政党政治寄予厚望,积极投身于国会选举之中,也促成了民初政坛的活跃。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思考: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走向如何?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