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梅岭三章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金句摘抄:“在岁月的冲刷中,英雄的历史功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时代的变迁中,英雄精神zhāng( )显着永恒的价值。”“回首来路,无数英烈以生命和鲜血( )完成历史交付的使命。展望未来,新的征程_____勇于担当的时代英雄。” 心得体会:回首_____的革命岁月,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取义成rén( ),用宝贵的青春谱写了_____的壮丽诗篇。英雄精神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动力,激励我们勇于担当,续写新的捷( )报。 1、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2.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召唤 闻风丧胆 可歌可泣 B.召集 闻风丧胆 鲜为人知 C.召唤 血雨腥风 可歌可泣 D.召集 血雨腥风 鲜为人知 3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身革命/即为家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人间遍种自由/花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即为家( ) (2)应有涯( ) (3)取义成仁( ) 5.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习作《我心目中的英雄》片段,请你帮助修改。 想到霍金,我的眼前就浮现出这位科学大师那深邃的目光和亲切的笑容。[甲]虽然,他全身瘫痪,只要三根手指可以活动,但是他仍然坚强地面对生活。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失去太多:他的手指还能活动;他的大脑还能思考;他有终生追求的理想;他有他爱和爱他的亲人和朋友;他还有一颗感恩的心。[乙]面对人生的苦难,让人由衷地敬佩他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用词不当的问题,应把“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修改为: 6.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南国烽烟正十年。(借代,“烽烟”代指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B.此头须向国门悬。(用典,引用春秋末期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表明诗人大业未成死不瞑目的心迹) C.血雨腥风应有涯。(比喻,“血雨腥风”借喻战争,照应“百战多”“烽烟正十年”) D.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反问,表现了诗人虽面临死境但豪情未泯) 7.请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诗句。 古代名士贤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君子自强不息的内涵:郑燮写下“_____,_____”(《竹石》),用竹子紧紧扎根于岩石之中这一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明确目标,决不放弃努力的信念;陈毅面对死亡毫无惧色,并充满必胜的坚定信念,吟出“_____,_____”(《梅岭三章》),展望未来,表达了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班级开展“寻迹皖地,赓续红色薪火”研学活动。有以下两条研学线路,请你选择想参与的线路并说明理由。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梅岭三章(作者: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11.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