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内圣外王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 传统文化之根 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 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①祭祀天、地、宗庙之礼 ②《仪礼》、《周礼》、《礼记》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 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 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 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为“四书”之首,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朱熹《大学章句序》 “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动>亲近爱抚/<使动>使……立新 <动>彰明 <形>高尚、光辉 形名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动>接近 而后:以后、然后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的人 使动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动词/使动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使……真诚 获得/使……达到极致 致知在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古: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宗族 今:家庭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修养自身品性 平民百姓 古:<动>到+<介> 今:<介>表示另提一件事 提网的总绳→事物的主干部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纲 (目标)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