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静女 《诗经》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相关知识; 把握《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体会诗歌的细节描写。 探究《涉江采芙蓉》视角问题,体会对写法的好处。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雅”是周人的宫廷正乐,共105篇,又分为《小雅》和《大雅》,多为政治方面; “颂”是周天子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诗经》 第一章 赋:平铺直叙,直接描绘事物,抒发感情。 比: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导入 第一章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第二章 初读感知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学习活动一 结合诗句分析“静女”和“男子”的人物形象。 静女形象 1. 娴静美丽、活泼机灵 文中开篇、反复的咏叹“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直接表达了女子的娴静美丽; 2. 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从“爱而不见”可以看出。 3. 委婉含蓄又主动热烈 从诗中“贻我彤管”“自牧归荑”看出———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是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 《静女》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 男子形象 1. 憨厚朴实、真挚有心 “姑娘“爱而不见”时,男子着急的“搔首踟蹰”,这里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成功的刻画出男子急切想要见到心上人的憨厚朴实的形象; 2. 心悦静女 在回忆“静女”送他“彤管”时,他说:说怿女美,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赞叹彤管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表现男主人公对“静女”的喜爱之情; 3. 重视感情 对于“静女”所赠普通的“荑”,他却说:“洵美且异”,原因是“美人之贻”,表达了男主人公对待这份感情的重视和认真,对“静女”的深情超越了物质层面。 《静女》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男子形象? 彤管 荑 学习活动二:意象解读 “初生”意味着纯净、鲜嫩,恰如两人刚刚萌发的爱情,毫无杂质;“自牧归荑”是静女从郊外采摘的新鲜荑草,带着自然的气息 。 “彤管”是红色,色彩鲜活明亮,既呼应静女的活泼,也象征两人爱情的热烈、美好;“贻我彤管”是静女的主动馈赠,是情感的直接传递。 拓展阅读 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jiē)。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chōu)。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首诗究竟是男子的视角还是女子的视角? 任务一:理清视角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女子视角: 我 我 我 你 涉江采芙蓉 《古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