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6277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192060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2,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荷塘月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取材广泛,二是结构多变,三是表达自由。所谓“神不散”,就是主题集中,线索明晰。一篇散文不管篇幅长短,不管其外在的“形”看上去如何散乱,其内在的“神”总是集中、凝聚的。 1.找出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写景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3.运用所学,在训练中提升写作能力。 学习目标 困懒微风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一、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二、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三、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所谓的“救济粮”是1948年美国提供给国民政府数亿美元援助的一部分物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严重困难时期,即便是大学教授,也面临着吃饭问题。但为了彰显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与气节,清华大学的一批爱国人士起草了一份《百师长严正声明》,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此时,受严重胃溃疡折磨的朱自清也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 “我宁可饿死,也不要带侮辱性质的美援面粉。”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段落大意 第1段:披衫出门。 第2-3段:荷塘小路。 第4段:月下荷塘。 第5段:荷塘月色。 第6段:荷塘四面。 第7-9段:江南采莲。 第10段:推门回家。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题) 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情) (景) (情) 划分段落 请找出作者的行踪,并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思考问题 作者散步去荷塘的路线 家 荷塘 小路 小路 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渴求宁静) (暂获宁静) (心中怅然) (不再宁静) (心中失落) 思考问题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家 荷塘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小径 小径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明线:行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空间顺序的圆形结构 内心情感变化的圆形结构 作者为何去荷塘散步?(用原文语句回答)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景思考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 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他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