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6482

2.2《红烛》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4次 大小:49163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红 烛 闻一多 壹 贰 叁 肆 课堂导入 知人论世 文本研读 总结分析 壹 课堂导入 初读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时,可曾引发你的思考?可曾被诗句所描写的“蜡烛”所触动?那么,你曾经想到的,可以用蜡烛来形容的人,包括谁?我想,这些问题,在懵懂时期的我们,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诗人—闻一多,看看他是怎么写“烛”的。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贰 知人论世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人物,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 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叁 文本研读 吐出(tǔ) 烧沸(fèi) 捣破(dǎo) 脂膏(zhī gāo) 慰藉(jiè) 耕耘(gēng yún) 请给下列红体色字注音。 品读诗歌,理清抒情脉络 明确:“灰”与“泪”两层。 2、3、4节———灰” 5、6、7、8———泪” 问题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 说一下理由。 整体感知 “红烛”为题的作用? 1.交代了写作对象。与引用诗句形成照应,突出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2.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的赞叹、赞美,是诗人理想与追求的化身。 3.象征的表现手法。 4.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 整体感知 “红烛”为题的作用? 1.交代了写作对象。与引用诗句形成照应,突出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2.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的赞叹、赞美,是诗人理想与追求的化身。 3.象征的表现手法。 4.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 第一小节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第二、三小节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一误再误”和“不误不误”矛盾?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 思考:“不误,不误”运用了什么手法? 反复,对先前认识进行否定,表明了诗人的醒悟,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反复修辞,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