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静女 《诗经·邶风》 有人说,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大胆追求;爱,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懂得;爱,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将跨越时空,神思入境,去感受2000多年前的一场诗意且美好的爱情之旅。 新课导入 语言构建与运用: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课文叙事线索,准确把握诗中人物形象,体会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双关、象征等艺术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编定是在春秋时期。在先秦时代,称作“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始称为《诗经》。 除305篇之外,《诗经》还有六篇有目无辞,谓之《笙诗》。(都在小雅) 走进诗经 风 15个诸侯国的土风歌谣 “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雅 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多为贵族所作 大雅、小雅合称“二雅” 颂 宗庙祭祀时的乐曲歌词 周、鲁、商 合称“三颂” 音乐 (一)《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分类 赋:平铺直叙;很直白的讲一件事。如《卫风·氓》 比:比喻;《诗经》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 兴:起兴;顾左右而言他,说一件事不直接说先描述其他事情。如《关雎》 (二)《诗经》根据变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部分。 (三)《诗经》内容上分 1.祭祀与史诗 内容以祭祀祖先、追溯部族起源和兴盛、赞颂祖先的丰功伟业为主。《大雅》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周族发祥的历史。具有史诗特点。 2.农事诗 主要描写农业活动。代表作品《豳风·七月》。 3.宴饷诗 《诗经》中有一类作品专门描写贵族宴饮的场面,是为燕飨诗。这类诗歌是稳固的宗法社会的产物。贵族的宴会往往是出于维系礼法、敦亲睦义的需要,而宴饮仪式则是礼的一种体现,因此这类诗歌总是赞美和乐融洽的氛围,井井有条的秩序;而对放纵失仪之举则加以讽刺。著名的作品有《小雅·鹿鸣》和《小雅·宾之初筵》。 4.怨刺诗 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政局动荡,王室衰微,社会矛盾加剧。抒写愤懑,抨击现实的怨刺诗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出现。此类作品遍布于二雅和国风中。 二雅之怨刺诗多出于公卿列士之手,内容集中于政治层面,表现上层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又往往与切身感受相结合。情辞恳切,风格沉痛而凝重,如《大雅·板》《荡》《民劳》《桑柔》,《小雅·节南山》《雨无正》《巧言》《巷伯》等。 国风之怨刺诗多出于下层及民间,多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或事件,讽刺更尖刻辛辣,情绪比较外露,以嘻笑怒骂为能事,富有平民文学的特质。如《邶风·新台》《鄘风·相鼠》《魏风·硕鼠》《陈风·株林》等,皆为名篇。也有比较含蓄哀婉的作品,如《王风·黍离》。 5.战争徭役诗 以战争、徭役为题材,抒发对征调无度的不满,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充满恋土怀人的情绪。基调是忧伤哀怨的,也有格调比较昂扬的作品。《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是其代表。 6.婚恋诗 《诗经》中写的最多的就是婚恋诗。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诗经》中最为精彩的篇章。《诗经》中抒写了婚恋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情景,各种情感。艺术表现真率自然,真挚动人。 1.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