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关于登高的名句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导入新课 杜甫 了解杜甫相关文学常识及其创作背景,了解文体知识,积累文化常识。 1 诵读诗歌,找出诗中意象,分析意象的作用。(重点。) 3 积累诗词中的重点语句,赏析其妙处。 2 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感悟杜甫之“悲”。(难点) 4 学习目标 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杜少陵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_____”,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_____”这条主线,其诗歌风格基本上是“_____”,“三吏”和“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作者简介 “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指艺术形式 一指遣词造句的停顿与转折,声调的起伏迭变。 二指情感的千回百转,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的音乐美。 创造风格 杜甫创作分期 代表作品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望岳》 《丽人行》《兵车行》 《出塞》《赴奉先咏怀》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客居四川夔(kuí)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国家仍处于一片动乱之中。杜甫从48岁时开始漂泊在外,写此诗时是杜甫漂泊的第八个年头。 这年重阳节,想到当时的时局,想到昔日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离世,面对重病缠身的自己,为了排遣心头郁闷,杜甫抱病独自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写作背景 一、儒家文化影响 君子登高必赋--孔子 二、重九登高习俗的影响 避免邪气,登高避灾 三、现实情况使然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思深 登临诗 登高诗 一、羁旅漂泊,思乡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感时伤怀,忧国忧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咏史怀古,借古讽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四、诗情哲理,旷达隐逸。 王国维先生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诗人如何写悲?请你根据诗中体现“悲愁”的意象,结合艺术手法来分析。 赏析“悲秋”之景 活动:小组合作,填写表格,分析首联意象的特点与情感。 意象 修饰语 感官角度 效果/情感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急 高 哀 清 白 回 触觉 视觉 听觉 视觉 视觉 视觉 秋风凛冽,寒意刺骨 天空辽阔,反衬人渺小 猿啸凄厉,渲染悲凉 水渚清冷,色调凄寒 沙滩惨白,氛围肃杀 鸟儿盘旋,似无归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 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 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冷色调上给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