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8988

重庆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6次 大小:307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重庆市,2025-2026,学年,高一,学期,10月
  • cover
重庆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在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在认识论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实践中证实的真理,才能称为真理性认识。如果一种学说虽然言之成理,但实行起来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没有实现改造自然或改造社会的预期目标,那么,这种学说就不能称为真理性认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但是实行这个原则也并不容易。在阶级社会中,由于阶级利益的冲突,有些思想家标榜维护阶级利益,把阶级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肯说出自己的真实主张,甚至有意地歪曲真理。这是违反“修辞立其诚”的原则的。在现在,我们提倡“说老实话”,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科学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修辞立其诚”作为中国早期修辞理论的核心,奠定了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基本品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随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文学创作中对形式美的追求日益凸显,“诚”与“巧”、“质”与“文”的关系问题,成为文论家们持续探讨的焦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明确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他认为,如果作者内心充实,情感丰沛,其文采自然会流露出来,这样的作品才是“诚”的,是“要约而写真”;反之,如果内心空虚,只是为了作文而矫饰情感,堆砌辞藻,那就是“采滥忽真”,是虚伪的。这显然是对“修辞立其诚”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但是,我们也不能将“诚”简单地等同于情感的直白宣泄或形式的质朴无文。事实上,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是“诚”于中而“巧”于外的。恰如《礼记·表记》中所引孔子之言:“情欲信,辞欲巧。”真实可信的情感内容,需要精巧恰当的文辞来表达。这里的“巧”,并非浮华不实的雕琢,而是与内容相得益彰的、更高层次的艺术真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隔”与“不隔”,其推崇的“不隔”之境,正是那种情感真挚、语言自然、能直接引发读者共鸣的艺术境界,这可以看作是“修辞立其诚”在审美层面的极致体现。 因此,对“修辞立其诚”的理解,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它既是创作态度的要求———要求作者心怀真诚,也是对艺术效果的追求———要求作品达到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艺术真实。真正的“诚”,不仅不排斥“巧”,反而需要通过恰到好处的“巧”来完美呈现。 (摘编自相关文学理论著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