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9267

20 曹刿论战 课件(两课时共19+25张PPT)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63170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曹刿,论战,课件,课时,19+25,PPT
    (课件网) 20 曹刿论战 第一课时 单元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讽谏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 3.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梳理故事情节。 3.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特殊句式。 你知道中国古代战争中有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巨鹿之战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淝水之战 故事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ǔ)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史称“长勺之战”。本文就是从鲁国的角度论述这场战争的。 重点字音 曹刿( ) 又何间焉( ) 鄙( ) 辙乱( ) 玉帛( ) 小信未孚( ) 登轼( ) 小惠未遍( ) 旗靡( ) ɡuì jiàn bǐ zhé bó fú shì mǐ biàn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0.曹刿论战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代词,指这件事 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倒装句 指安身 独自享有 介词,凭借 介词,把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必以(之)分人 省略句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介词,按照 结构助词,的 介词,根据 可,可以。以,凭借 叙述战前的准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代词,代曹刿 “于长勺战”的倒装句式。在长勺与齐军作战 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 代词,代齐国军队 写战争的经过。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也,表判断 代词,指齐国军队 鼓起 穷尽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推测,估计 倒下 论述战争取胜之道。 梳理情节 叙述战前的准备。 写战争的经过。 论述战争取胜之道。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 事件发展的线索 迎战 备战 胜战 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 请问 参战 释疑 虚词归纳 之 代词 结构助词,“的” 助词,补足音节 以 介词,凭借 介词,把 介词,根据、按照 虚词归纳 文言句式 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 何以战(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必以分人(省略宾语“之”,应为“必以之分人”) 战于长勺(状语后置,应为“于长勺战”)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倒装句 思考探究 《曹刿论战》五问 1.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是如何看待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3.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4.你觉得文章还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写作手法? 5.联系生活实际,你觉得曹刿身上的责任感和担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