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质朴的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鉴赏浪漫主义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活动一 知人论世识体,阅读铺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盛唐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这就是李白,有着儒家兼济天下的壮志,即使遭遇了排挤和流放,也矢志不渝,梦是他壮志难酬时的安魂曲,是他怀才不遇时的精神家园,他的骑鹿远游里深藏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不屑,对自由的追求。 作者介绍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天宝元年, 经友人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 “儒”即“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 “道”即“出世”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 “侠”即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 儒、道、侠的复杂思想 天宝二年(743),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42岁了,满以为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行前写了这首诗,向朋友表明自己的心情。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了解背景 1.概念: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是近体诗形成前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2.特点: 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诗句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为“杂言古诗”。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杂言算是七言古诗。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 认识体裁 古体诗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梦游的对象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契机。 题目的意思是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题目解读 活动二 初读文本,整体把握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和韵脚。 第一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 ... ...